曦哥哥 发表于 2015-2-1 09:59:44

湖南名人录之——粟裕








粟裕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会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遭日军围歼。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等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 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抗战时期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6日,粟裕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歼敌31人。8日,指挥横山战斗,歼敌50余名。20日,率第二支队奇袭官陡门,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敌57名。4月10日,组织指挥狸头桥战斗,毙伤日伪军70余名。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10月4日,指挥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在沪宁线上的伏击战,歼敌110余名,炸毁火车一列。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敌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 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一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敌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1947年5月,完成整编74师的任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敌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为好转。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建国后期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在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1982年5月7日 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授衔让帅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正职,他的军衔问题应该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所指挥的战役,令蒋介石及国民党高级将领听到他名字就胆战心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但粟裕却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1955年又让元帅衔。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粟裕对军衔秉持着高风亮节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对军衔不满意的情况。

艰难平反
中央有关文件中开始提到粟裕受到错误批判的情况,是1987年9月11日。在这一天,由于主管编辑的宋时轮上将(曾任三野九兵团司令)的提醒,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加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公开指出了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对此,当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让人向粟裕夫人楚青转达了这样的话:“这件事我已费了很大的劲,只能先办成这样了。”
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曾任三野参谋长,55年中将,88年授为上将),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这篇文章经由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先后草拟,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最后由江泽民总书记审阅发出。这个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正式、公开的平反,虽然来得太迟,但终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以清白高洁,既告慰了九泉之下的先烈英灵,也实现了许多干部群众多年的心愿。这一长达36年的历史公案,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公正的了结。

纪念场所
粟裕纪念堂
“粟裕纪念堂”于1987年建于三仓镇陵园北部,为古典苏式建筑。
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为“粟裕纪念堂”提写了匾额。现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将军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以及老同志的题词多幅,东台市委党史部门在这里举办了《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的图片展览。1984年4月19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当年6月,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粟裕同志纪念馆
粟裕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南郊粟裕公园内,建成于1987年,1991年9月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馆名,属纪念型建筑。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还有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粟裕题的词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献等等。陈列内容力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观后始末清楚,印象完整,教育深刻。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公园小山顶立有粟裕同志纪念碑,碑名1986年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将军享年76岁,碑身的四周还有宋任穷、张震、毛致用等人的题词,碑座中心竟安放着盛有粟裕将军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同志纪念馆地理优越,交通通讯便捷。枝柳铁路穿城而过,209国道通过馆前。馆外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是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

(以上图片与内容均摘自互联网网络,百度搜索“粟裕”的相关资料)

曦哥哥 发表于 2015-2-1 09:59:44

湖南名人录之——粟裕








粟裕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会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遭日军围歼。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等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 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抗战时期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6日,粟裕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歼敌31人。8日,指挥横山战斗,歼敌50余名。20日,率第二支队奇袭官陡门,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敌57名。4月10日,组织指挥狸头桥战斗,毙伤日伪军70余名。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10月4日,指挥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在沪宁线上的伏击战,歼敌110余名,炸毁火车一列。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敌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 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一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敌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1947年5月,完成整编74师的任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敌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为好转。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建国后期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在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1982年5月7日 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授衔让帅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正职,他的军衔问题应该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所指挥的战役,令蒋介石及国民党高级将领听到他名字就胆战心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但粟裕却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1955年又让元帅衔。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粟裕对军衔秉持着高风亮节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对军衔不满意的情况。

艰难平反
中央有关文件中开始提到粟裕受到错误批判的情况,是1987年9月11日。在这一天,由于主管编辑的宋时轮上将(曾任三野九兵团司令)的提醒,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加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公开指出了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对此,当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让人向粟裕夫人楚青转达了这样的话:“这件事我已费了很大的劲,只能先办成这样了。”
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曾任三野参谋长,55年中将,88年授为上将),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这篇文章经由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先后草拟,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最后由江泽民总书记审阅发出。这个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正式、公开的平反,虽然来得太迟,但终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以清白高洁,既告慰了九泉之下的先烈英灵,也实现了许多干部群众多年的心愿。这一长达36年的历史公案,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公正的了结。

纪念场所
粟裕纪念堂
“粟裕纪念堂”于1987年建于三仓镇陵园北部,为古典苏式建筑。
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为“粟裕纪念堂”提写了匾额。现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将军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以及老同志的题词多幅,东台市委党史部门在这里举办了《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的图片展览。1984年4月19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当年6月,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粟裕同志纪念馆
粟裕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南郊粟裕公园内,建成于1987年,1991年9月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馆名,属纪念型建筑。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还有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粟裕题的词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献等等。陈列内容力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观后始末清楚,印象完整,教育深刻。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公园小山顶立有粟裕同志纪念碑,碑名1986年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将军享年76岁,碑身的四周还有宋任穷、张震、毛致用等人的题词,碑座中心竟安放着盛有粟裕将军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同志纪念馆地理优越,交通通讯便捷。枝柳铁路穿城而过,209国道通过馆前。馆外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是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

(以上图片与内容均摘自互联网网络,百度搜索“粟裕”的相关资料)

曦哥哥 发表于 2015-2-1 09:59:44

湖南名人录之——粟裕








粟裕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湖南会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之首。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青年求学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入党革命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遭日军围歼。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等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 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抗战时期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敌人,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枪支20余支。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6日,粟裕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歼敌31人。8日,指挥横山战斗,歼敌50余名。20日,率第二支队奇袭官陡门,击毙日伪军200余人,俘敌57名。4月10日,组织指挥狸头桥战斗,毙伤日伪军70余名。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10月4日,指挥第二支队第四团一部在沪宁线上的伏击战,歼敌110余名,炸毁火车一列。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敌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 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敌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一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敌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敌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内有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1947年5月,完成整编74师的任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敌1整编师,迫使敌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敌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为好转。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建国后期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在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 1982年5月7日 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授衔让帅
1955年,粟裕被授予共和国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资历、威望、战功,是当时授元帅、将军的主要依据。粟裕的行政级当时是大军区正职,他的军衔问题应该放在大将、元帅这一级别予以考虑。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所指挥的战役,令蒋介石及国民党高级将领听到他名字就胆战心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他更是赞不绝口。
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但粟裕却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1955年又让元帅衔。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粟裕对军衔秉持着高风亮节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对军衔不满意的情况。

艰难平反
中央有关文件中开始提到粟裕受到错误批判的情况,是1987年9月11日。在这一天,由于主管编辑的宋时轮上将(曾任三野九兵团司令)的提醒,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加上这样一句:“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公开指出了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对此,当时任军委常务副主席的杨尚昆让人向粟裕夫人楚青转达了这样的话:“这件事我已费了很大的劲,只能先办成这样了。”
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曾任三野参谋长,55年中将,88年授为上将),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这篇文章经由南京军区和总政治部先后草拟,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修改审定,最后由江泽民总书记审阅发出。这个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正式、公开的平反,虽然来得太迟,但终于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粟裕以清白高洁,既告慰了九泉之下的先烈英灵,也实现了许多干部群众多年的心愿。这一长达36年的历史公案,至此总算有了一个公正的了结。

纪念场所
粟裕纪念堂
“粟裕纪念堂”于1987年建于三仓镇陵园北部,为古典苏式建筑。
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为“粟裕纪念堂”提写了匾额。现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将军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以及老同志的题词多幅,东台市委党史部门在这里举办了《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的图片展览。1984年4月19日,粟裕同志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当年6月,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粟裕同志纪念馆
粟裕同志纪念馆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南郊粟裕公园内,建成于1987年,1991年9月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馆名,属纪念型建筑。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还有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粟裕题的词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献等等。陈列内容力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观后始末清楚,印象完整,教育深刻。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公园小山顶立有粟裕同志纪念碑,碑名1986年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将军享年76岁,碑身的四周还有宋任穷、张震、毛致用等人的题词,碑座中心竟安放着盛有粟裕将军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同志纪念馆地理优越,交通通讯便捷。枝柳铁路穿城而过,209国道通过馆前。馆外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是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

(以上图片与内容均摘自互联网网络,百度搜索“粟裕”的相关资料)

京城菜鸟 发表于 2015-2-1 10:01:42

首席拜读

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5-2-1 14:12:11

威震八方,日寇闻风丧胆。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5-2-1 14:41:09

了解一下谢谢分享!粟裕的能力评个元帅也够格!

陆小坤 发表于 2015-2-1 15:07:04

嗯,粟裕挺熟悉的

九月老羊 发表于 2015-2-1 15:43:06

学习了解湖南名人,粟裕,谢谢分享

深谷晨鸣 发表于 2015-2-1 17:55:30

战绩亮眼、謝謝分享

噶的噶的 发表于 2015-2-1 21:49:10

一代军神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名人录之——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