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牋牋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始有徽调艺人刘茂林和梆子艺人五月鲜来汉,在丹桂、贤乐茶园组织京剧与徽调、京剧与汉剧同台合演。随后单独演出京剧。1903年,陆续有上海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刘永春、王鸿寿、毛韵珂、夏月润、夏月珊及王家女子班来汉,在“天一”、“群仙”(怡园)、“满春”、“新民”茶园等处演出。民国初年,武汉观众对京剧日益爱好,汉口大舞台遂邀请北方刘鸿声、高庆奎、梅兰芳、余叔岩等著名京剧演员来汉献艺。1935年后,南北京剧名角大多来汉演出过,从此京剧在武汉扎根。中南京剧工作团成立于1950年1月,由民族歌剧院京剧团、人民剧院及民众乐园小京班艺人合并组成,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该团下设两个分团,总团长周信芳,副总团长高百岁、陈鹤峰分任一分团、二分团团长。1952年9月,该团划归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为武汉市京剧团。中南实验京剧团于1951年9月成立,由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张君秋、中南京剧团部分人员和当时在武汉演出的明角来京剧团联合组成,由高盛麟担任团长。同年10月,该团即在广州太平大戏院演出半月。回汉后在人民剧院演出。11月,改由高维廉任团长,旋即赴北京、天津演出。经北京市文化部门挽留,马连良、张君秋及剧团多数人员留在北京。该团随之撤销。武汉市京剧团1952年9月成立。1962年12月武汉市戏曲学校京剧科学生转入该团,并成立附属实验剧团。初期全团演职员有160人,1970年有300人,1985年底有205人。历任团长(主任)的有高百岁、王兆庭、萧克齐、徐子洲、徐振义、李宗昌、曹继水、郭玉琨、倪海天、李德波等。湖北省京剧团1970年9月以原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毕业生为主组成。团址设在武昌区街道口。全团演职员145人,其中有陈鹤峰等著名演员及优秀导演余笑予。武汉部队胜利京剧团1970年组建,名为武汉部队政治部宣传队京剧队,1976年改称武汉部队政治部京剧团,1981年对外改称武汉部队胜利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现代戏《峥嵘岁月》、《千秋节》,新编历史剧《冼夫人》,传统剧《秦香莲》、《将相和》、《断桥》、《美人计》、《鲁达下山》、《三岔口》等。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前身在银都乐厅清唱京剧,后演京剧折子戏。武汉解放后,停止清唱,正式演出京剧,生、旦、净、丑全是女演员。1951年取名银都剧社,1953年改名为银都京剧团。1954年参加武汉市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全团有49人,其中女演员30余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不到20岁,遂定名为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团长焦淑良。1970年1月全团下放武昌县。群策京剧团1951年11月由武昌水陆街群众剧院后台演员组成,负责人万里明、张慧秋(男旦),全团70人。1953年7月剧团解散。武汉市民政局少年京剧团1959年1月成立,由市民政局下属的孤儿院和工读学校挑选男女少年50余人组成,边学戏边演出。1962年6月全团下放到湖北省天门县,改名为天门县少年京剧团。1963年8月调回武汉,不久剧团撤销。新风京剧团1950年成立,在汉口易俗剧场演出。负责人李福安,演职员45人。1951年解散。金钟京剧团1950年5月成立,演职员57人,1951年解散。武昌京剧队存在于1957年前后。
【票社】系京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又称票房,其中有些名票友下海成为名角。1920年,汉口镇既济水电公司工程师方博泉及路泽香、李少斋等组织雅歌集票社,这是武汉较早的京剧票社。1927年汉口京剧票社有精武体育会票社,成员有王攀云等,欧阳予倩曾参加该社的《人面桃花》、《莲英惊梦》等剧的演出;华商总会票社,成员有程君谋等;京汉铁路俱乐部京剧社,成员有章小山、南铁生等;汉口青年会京剧社(由话剧社改组),成员有李少斋、王攀云、李之龙等;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京剧社,成员有卢寿椿等;汉口钱业公会票社,成员有李觉予等;汉口邮局票社,成员有王云章、刘少梅等。刘少梅曾在汉口业余京剧爱好者大赛中获第一名。1927年3月,何香凝为创办妇女工读学校而筹募基金,各票房联合在“血花世界”公演3天。票社培养出不少人才。1927年春节,欧阳予倩在“血花世界”大舞台演出,配演小生的是票友王攀云;1928年程砚秋来汉演出《宝莲灯》,由号称“汉口谭鑫培”的票友程君谋配演刘彦昌。号称“汉口梅兰芳”的票友南铁生,后来下海成为著名的专业演员。1928年组织的戊辰票社(该年农历为戊辰年,因之命名)成员有万奉一、赵菊存、程君谋、南铁生、吴伯清等(《武汉日报》游艺副刊称其为“戊辰诸子”),均与程砚秋友好。30年代,京剧票社有竟成票社,成员有陈汉涛等;潜龙票社由钱业公会票社分出,成员有李觉予等;雪社成员有屈谷白等;盐业票社成员有舒晴予等;三育体育会京剧部成员有汪家禄等;还有致强票社、汉阳铁厂票社等。1932年青年会京剧社等为支援淞沪抗战联合募捐演出,1935年又为湖北水灾的灾民募捐再度联合演出。武汉解放后,1950年青年会京剧社为劝购公债义演3天。其后,原业余京剧组织随着工会组织的建立,归属各行业、企业的宣教部门或文工团领导。融社票社属金融工会,1954年迁入武汉市文化俱乐部,名为武汉市文化俱乐部业余京剧团和融社业余京剧研究会,每星期六、星期日在露天剧场演出,至1956年停办。同时,一些新的业余京剧团相继成立,武汉市邮局、长江航运管理局、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江岸区手工业局及人民银行系统均建有业余京剧团。各区文化馆也有业余京剧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票社解体,或临时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京剧样板戏,定点或巡回演出。直至1980年后,才逐步恢复票社活动。企业业余京剧社有海员京剧团、汉口地区铁路职工业余京剧团、街道京剧社有满春街业余京剧团、宝庆街业余京剧社、上海街京剧社、东山居委会业余京剧社、先锋居委会业余京剧社、同安居委会业余京剧组等。还有解放公园京剧社及个人办的梨园春京剧社、江汉四路寿星京剧社等。
【剧目】1949年下半年,郭玉琨、杨菊萍、杨玉华等改编上演解放区新编剧目《九件衣》,于宗琨、张宏奎、赵雅枫、贺玉钦、高百岁、陈鹤峰等改编上演《红娘子》、《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1950年中南京剧工作团对上述剧目作了重新加工,于1950年2月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三打祝家庄》获荣誉奖。此外,还有新编历史剧《黄巢》、《洞庭英雄》、连台本戏《水浒传》以及创作改编的现代戏《花园山白骨塔》、《滚出中国去》。1953年开始,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将滇剧《小进宫》、晋剧《寺庙》、京剧《铡美案》融汇改编成《秦香莲》,初演即受到欢迎和好评,直到80年代仍然盛演不衰。此外,该团还改编有《彩楼记》、《宝莲灯》、《两狼山》、《亡蜀恨》、《雁门关》等。1958年,加强了现代戏的创作。当年创作演出8出大型现代戏和10多出小型现代戏,其中《红军远征》、《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党的女儿》均演出20~30场。1959年,《关羽走麦城》经过整理加工,参加湖北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根据歌剧移植改编的《柯山红日》被选送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创作改编的其他现代戏有《接龙桥》、《红色娘子军》、《赠马》、《飞夺泸定桥》,新编历史剧有《郑成功》、《关汉卿》、《蔡文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改编的有《二子乘舟》、《文天祥》等。1964年创作改编有《江姐》、《豹子湾的战斗》及《山乡风云》等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市京剧团创作改编工作基本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京剧团创作改编演出有新编历史剧《商洛山》、《樱恋长安》、《杨排风招亲》、《祁奚》,有现代戏《黄鹤情》、《三进洞房》、《楚江擂》,有神话剧《火焰山》等。湖北省京剧团创作演出有现代戏《一包蜜》、《药王庙传奇》,古装戏《徐九经升官记》,并改编有《杨门女将》、《二姑闹婚》等10个剧目。
【行当名角】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名角及其代表剧目有:高百岁,麒派(周信芳)主要传人之一。嗓音宽厚,韵味醇正,自成一家风格。以唱工戏为主,兼能文武老生、红生、净角和小生。代表剧目有《追韩信》、《清风亭》、《下书刺惜》、《借东风》、《骂阎罗》、《战长沙》、《铡美案》。陈鹤峰,麒派主要传人之一。表演细腻,唱念清晰,身段俊逸。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四进士》、《打严嵩》、《群英会》、《甘露寺》。高盛麟,武生。宗法杨小楼,并吸收周信芳、盖叫天表演艺术精萃。嗓音高亢脆亮,台风严谨,创造了武戏文唱的高派风格。代表剧目有《挑滑车》、《铁笼山》、《走麦城》、《古城会》、《拿高登》、《一箭仇》。郭玉琨,武生。武功纯熟,擅长各种“出手”特技,演猴戏自成一家。擅长表演《水帘洞》、《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金刀阵》、《乾元山》、《雅观楼》等戏。高维廉,小生。做工细腻,唱念传神。在《群英会》、《辕门射戟》、《红娘》、《豆汁记》、《打侄上坟》等剧中,饰周瑜、吕布、张君瑞、莫稽、陈大官等不同类型人物,各具情态。董少英,马派须生。身段潇洒,唱腔流畅,念白铿锵抑扬有致,擅长表演《苏武牧羊》、《清官册》、《十道本》、《打侄上坟》等剧。张宏奎,净角,架子花面。嗓音浑厚,扮相魁梧。在《古城会》、《青风寨》等传统剧中,饰演张飞、李逵、牛皋、曹操、刘瑾等角色,情态各异、形象生动。关正明,须生。初学余叔岩、杨宝森,后钻研音韵,自创新腔。擅长表演《失空斩》、《战太平》、《文昭关》、《李陵碑》等剧。其《宋江题诗》中所创的新腔,激越酣畅,韵味浓厚,颇具特色。杨菊萍,南方名旦小杨月楼之女。嗓音甜脆,表演真挚有情。兼有梅派的婉媚、荀派的活泼。擅长表演《贩马记》、《人面桃花》、《雁门关》、《红娘》等剧。陈瑶华,嗓音宽宏甜润,唱法宗承王派(王瑶卿)。长于塑造善良娇柔的女性形象,擅长表演《玉堂春》、《二进宫》、《绣襦记》、《评雪辨踪》、《秋江》等剧。李蔷华,宗法程派,吐字行腔、身段水袖,均神似。擅长表演程派《锁麟囊》、《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亡蜀鉴》等剧。此外,60~70年代,武汉市京剧团培养成长有王婉华(青衣、花旦、刀马旦)、陈鸿钧(净角)、刘敏霞(花旦、武旦)、卢慧秋(老旦)、高德春(武生)、朱莉丽(旦角)、何澍(老生)、关怀(老生)及舒长青、李秀英、郑丹、刘恒斌等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80年代,湖北省京剧团培养成长的中青年优秀演员有李春芳(旦角)、朱世慧(丑角)等。
【演出】外来剧团演出20世纪初,上海京剧名角汪笑侬、王鸿寿、刘永春、夏月润等均来汉演出过,民国初期,有京剧坤班在怡园、新民茶园等处演出,1927年,演出京剧的只有“血花世界”一处。30年代,汉口大舞台、武昌大观影戏院等11处,邀请有徐碧云、盖叫天、梅兰芳、金少山、李万春、周信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林树森等京剧名角献艺。抗日战争初期,有赵如泉、黄桂秋、安舒元、王熙春、徐碧云等名角和厉家班、山东省在汉京剧艺人参加剧业剧人抗战劳军募捐义演。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初,武汉京剧舞台空前繁荣。外来演出团体有永春社、燕鸣京剧团、蓉青京剧团、华香琳剧团、李玉茹剧团、杨宝森剧团、梅兰芳剧团、明来京剧团、荀慧生剧团,著名演员有周信芳、盖叫天、云燕铭、曹慧麟、纪玉良、童芷苓、李慧芳、徐碧云、王吟秋、陈大护、厉慧良、赵晓岚、王金璐、杜近芳、李和曾、毛世来、程砚秋、言慧珠、马连良、张君秋等。随着中国京剧院和地方京剧团(院)相继成立,又有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市京剧团、辽宁京剧院、宁夏京剧团等来汉演出,著名演员尚小云、黄桂秋、荀慧生、李万春、关肃霜亦来汉献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来演出团体锐减,仅有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来汉演出《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来演出团体和著名演员逐渐增多,除张君秋、俞振飞、王玉蓉、赵燕侠、童芷苓、关肃霜、宋长荣、李慧芳、李世济等老一辈著名京剧演员外,还有上海京剧院张学津、齐淑芳,北京京剧院谭元寿、孙毓敏,中国京剧院刘长瑜,湖北省松滋县京剧团杨至芳等新一代名演员应邀来汉演出。出省演出50年代初,中南京剧工作团主要演员高百岁、陈鹤峰、郭玉琨、杨菊萍、张宏奎、杨玉华、贺玉钦等组成阵容强大的演出团,在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演出后,赴华东地区演出。接着,中南京剧工作团第一分团又于1950年6~9月赴湖南演出3个月。1955年7月,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郭玉琨、杨菊萍、陈瑶华、高维廉一行对北方10个市作了7个多月的旅途公演;与此同时,陈鹤峰、关正明、李蔷华、云艳霞一行则赴长江沿线城市演出;1958年3月,高百岁、高盛麟率团赴芜湖、南京、上海、南昌演出3个多月。1961年10月应广州秋季交易会邀请,高百岁、高盛麟等赴广州演出;1962年5~7月,陈鹤峰、高盛麟等赴南京、上海公演;1964年6月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的观摩会演;1965年5月参加中南地区的现代戏会演。“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外演出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外演出逐渐恢复。1979年,湖北省京剧团的小型现代戏《一包蜜》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1984年又以现代戏《药王庙传奇》参加全国现代题材的戏曲、话剧、歌剧观摩会演。1981年、1983年,武汉市京剧团先后两次派团赴华东地区公演。1983年,武汉市京剧团试行承包改革,组成3个分团,分赴各地演出。1984年后,王婉华多次率承包小组赴浙江、河南、安徽、江西,与当地京剧团联合演出。慰问演出50~60年代,武汉市京剧团多次受中央、省、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西藏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一周年、内蒙古自治区庆典活动进行专场演出。还对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华南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河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部队、荆江分洪的军民以及武汉防汛大军等举行各种慰问演出。
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牋牋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始有徽调艺人刘茂林和梆子艺人五月鲜来汉,在丹桂、贤乐茶园组织京剧与徽调、京剧与汉剧同台合演。随后单独演出京剧。1903年,陆续有上海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刘永春、王鸿寿、毛韵珂、夏月润、夏月珊及王家女子班来汉,在“天一”、“群仙”(怡园)、“满春”、“新民”茶园等处演出。民国初年,武汉观众对京剧日益爱好,汉口大舞台遂邀请北方刘鸿声、高庆奎、梅兰芳、余叔岩等著名京剧演员来汉献艺。1935年后,南北京剧名角大多来汉演出过,从此京剧在武汉扎根。中南京剧工作团成立于1950年1月,由民族歌剧院京剧团、人民剧院及民众乐园小京班艺人合并组成,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该团下设两个分团,总团长周信芳,副总团长高百岁、陈鹤峰分任一分团、二分团团长。1952年9月,该团划归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为武汉市京剧团。中南实验京剧团于1951年9月成立,由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张君秋、中南京剧团部分人员和当时在武汉演出的明角来京剧团联合组成,由高盛麟担任团长。同年10月,该团即在广州太平大戏院演出半月。回汉后在人民剧院演出。11月,改由高维廉任团长,旋即赴北京、天津演出。经北京市文化部门挽留,马连良、张君秋及剧团多数人员留在北京。该团随之撤销。武汉市京剧团1952年9月成立。1962年12月武汉市戏曲学校京剧科学生转入该团,并成立附属实验剧团。初期全团演职员有160人,1970年有300人,1985年底有205人。历任团长(主任)的有高百岁、王兆庭、萧克齐、徐子洲、徐振义、李宗昌、曹继水、郭玉琨、倪海天、李德波等。湖北省京剧团1970年9月以原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毕业生为主组成。团址设在武昌区街道口。全团演职员145人,其中有陈鹤峰等著名演员及优秀导演余笑予。武汉部队胜利京剧团1970年组建,名为武汉部队政治部宣传队京剧队,1976年改称武汉部队政治部京剧团,1981年对外改称武汉部队胜利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现代戏《峥嵘岁月》、《千秋节》,新编历史剧《冼夫人》,传统剧《秦香莲》、《将相和》、《断桥》、《美人计》、《鲁达下山》、《三岔口》等。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前身在银都乐厅清唱京剧,后演京剧折子戏。武汉解放后,停止清唱,正式演出京剧,生、旦、净、丑全是女演员。1951年取名银都剧社,1953年改名为银都京剧团。1954年参加武汉市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全团有49人,其中女演员30余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不到20岁,遂定名为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团长焦淑良。1970年1月全团下放武昌县。群策京剧团1951年11月由武昌水陆街群众剧院后台演员组成,负责人万里明、张慧秋(男旦),全团70人。1953年7月剧团解散。武汉市民政局少年京剧团1959年1月成立,由市民政局下属的孤儿院和工读学校挑选男女少年50余人组成,边学戏边演出。1962年6月全团下放到湖北省天门县,改名为天门县少年京剧团。1963年8月调回武汉,不久剧团撤销。新风京剧团1950年成立,在汉口易俗剧场演出。负责人李福安,演职员45人。1951年解散。金钟京剧团1950年5月成立,演职员57人,1951年解散。武昌京剧队存在于1957年前后。
【票社】系京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又称票房,其中有些名票友下海成为名角。1920年,汉口镇既济水电公司工程师方博泉及路泽香、李少斋等组织雅歌集票社,这是武汉较早的京剧票社。1927年汉口京剧票社有精武体育会票社,成员有王攀云等,欧阳予倩曾参加该社的《人面桃花》、《莲英惊梦》等剧的演出;华商总会票社,成员有程君谋等;京汉铁路俱乐部京剧社,成员有章小山、南铁生等;汉口青年会京剧社(由话剧社改组),成员有李少斋、王攀云、李之龙等;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京剧社,成员有卢寿椿等;汉口钱业公会票社,成员有李觉予等;汉口邮局票社,成员有王云章、刘少梅等。刘少梅曾在汉口业余京剧爱好者大赛中获第一名。1927年3月,何香凝为创办妇女工读学校而筹募基金,各票房联合在“血花世界”公演3天。票社培养出不少人才。1927年春节,欧阳予倩在“血花世界”大舞台演出,配演小生的是票友王攀云;1928年程砚秋来汉演出《宝莲灯》,由号称“汉口谭鑫培”的票友程君谋配演刘彦昌。号称“汉口梅兰芳”的票友南铁生,后来下海成为著名的专业演员。1928年组织的戊辰票社(该年农历为戊辰年,因之命名)成员有万奉一、赵菊存、程君谋、南铁生、吴伯清等(《武汉日报》游艺副刊称其为“戊辰诸子”),均与程砚秋友好。30年代,京剧票社有竟成票社,成员有陈汉涛等;潜龙票社由钱业公会票社分出,成员有李觉予等;雪社成员有屈谷白等;盐业票社成员有舒晴予等;三育体育会京剧部成员有汪家禄等;还有致强票社、汉阳铁厂票社等。1932年青年会京剧社等为支援淞沪抗战联合募捐演出,1935年又为湖北水灾的灾民募捐再度联合演出。武汉解放后,1950年青年会京剧社为劝购公债义演3天。其后,原业余京剧组织随着工会组织的建立,归属各行业、企业的宣教部门或文工团领导。融社票社属金融工会,1954年迁入武汉市文化俱乐部,名为武汉市文化俱乐部业余京剧团和融社业余京剧研究会,每星期六、星期日在露天剧场演出,至1956年停办。同时,一些新的业余京剧团相继成立,武汉市邮局、长江航运管理局、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江岸区手工业局及人民银行系统均建有业余京剧团。各区文化馆也有业余京剧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票社解体,或临时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京剧样板戏,定点或巡回演出。直至1980年后,才逐步恢复票社活动。企业业余京剧社有海员京剧团、汉口地区铁路职工业余京剧团、街道京剧社有满春街业余京剧团、宝庆街业余京剧社、上海街京剧社、东山居委会业余京剧社、先锋居委会业余京剧社、同安居委会业余京剧组等。还有解放公园京剧社及个人办的梨园春京剧社、江汉四路寿星京剧社等。
【剧目】1949年下半年,郭玉琨、杨菊萍、杨玉华等改编上演解放区新编剧目《九件衣》,于宗琨、张宏奎、赵雅枫、贺玉钦、高百岁、陈鹤峰等改编上演《红娘子》、《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1950年中南京剧工作团对上述剧目作了重新加工,于1950年2月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三打祝家庄》获荣誉奖。此外,还有新编历史剧《黄巢》、《洞庭英雄》、连台本戏《水浒传》以及创作改编的现代戏《花园山白骨塔》、《滚出中国去》。1953年开始,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将滇剧《小进宫》、晋剧《寺庙》、京剧《铡美案》融汇改编成《秦香莲》,初演即受到欢迎和好评,直到80年代仍然盛演不衰。此外,该团还改编有《彩楼记》、《宝莲灯》、《两狼山》、《亡蜀恨》、《雁门关》等。1958年,加强了现代戏的创作。当年创作演出8出大型现代戏和10多出小型现代戏,其中《红军远征》、《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党的女儿》均演出20~30场。1959年,《关羽走麦城》经过整理加工,参加湖北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根据歌剧移植改编的《柯山红日》被选送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创作改编的其他现代戏有《接龙桥》、《红色娘子军》、《赠马》、《飞夺泸定桥》,新编历史剧有《郑成功》、《关汉卿》、《蔡文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改编的有《二子乘舟》、《文天祥》等。1964年创作改编有《江姐》、《豹子湾的战斗》及《山乡风云》等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市京剧团创作改编工作基本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京剧团创作改编演出有新编历史剧《商洛山》、《樱恋长安》、《杨排风招亲》、《祁奚》,有现代戏《黄鹤情》、《三进洞房》、《楚江擂》,有神话剧《火焰山》等。湖北省京剧团创作演出有现代戏《一包蜜》、《药王庙传奇》,古装戏《徐九经升官记》,并改编有《杨门女将》、《二姑闹婚》等10个剧目。
【行当名角】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名角及其代表剧目有:高百岁,麒派(周信芳)主要传人之一。嗓音宽厚,韵味醇正,自成一家风格。以唱工戏为主,兼能文武老生、红生、净角和小生。代表剧目有《追韩信》、《清风亭》、《下书刺惜》、《借东风》、《骂阎罗》、《战长沙》、《铡美案》。陈鹤峰,麒派主要传人之一。表演细腻,唱念清晰,身段俊逸。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四进士》、《打严嵩》、《群英会》、《甘露寺》。高盛麟,武生。宗法杨小楼,并吸收周信芳、盖叫天表演艺术精萃。嗓音高亢脆亮,台风严谨,创造了武戏文唱的高派风格。代表剧目有《挑滑车》、《铁笼山》、《走麦城》、《古城会》、《拿高登》、《一箭仇》。郭玉琨,武生。武功纯熟,擅长各种“出手”特技,演猴戏自成一家。擅长表演《水帘洞》、《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金刀阵》、《乾元山》、《雅观楼》等戏。高维廉,小生。做工细腻,唱念传神。在《群英会》、《辕门射戟》、《红娘》、《豆汁记》、《打侄上坟》等剧中,饰周瑜、吕布、张君瑞、莫稽、陈大官等不同类型人物,各具情态。董少英,马派须生。身段潇洒,唱腔流畅,念白铿锵抑扬有致,擅长表演《苏武牧羊》、《清官册》、《十道本》、《打侄上坟》等剧。张宏奎,净角,架子花面。嗓音浑厚,扮相魁梧。在《古城会》、《青风寨》等传统剧中,饰演张飞、李逵、牛皋、曹操、刘瑾等角色,情态各异、形象生动。关正明,须生。初学余叔岩、杨宝森,后钻研音韵,自创新腔。擅长表演《失空斩》、《战太平》、《文昭关》、《李陵碑》等剧。其《宋江题诗》中所创的新腔,激越酣畅,韵味浓厚,颇具特色。杨菊萍,南方名旦小杨月楼之女。嗓音甜脆,表演真挚有情。兼有梅派的婉媚、荀派的活泼。擅长表演《贩马记》、《人面桃花》、《雁门关》、《红娘》等剧。陈瑶华,嗓音宽宏甜润,唱法宗承王派(王瑶卿)。长于塑造善良娇柔的女性形象,擅长表演《玉堂春》、《二进宫》、《绣襦记》、《评雪辨踪》、《秋江》等剧。李蔷华,宗法程派,吐字行腔、身段水袖,均神似。擅长表演程派《锁麟囊》、《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亡蜀鉴》等剧。此外,60~70年代,武汉市京剧团培养成长有王婉华(青衣、花旦、刀马旦)、陈鸿钧(净角)、刘敏霞(花旦、武旦)、卢慧秋(老旦)、高德春(武生)、朱莉丽(旦角)、何澍(老生)、关怀(老生)及舒长青、李秀英、郑丹、刘恒斌等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80年代,湖北省京剧团培养成长的中青年优秀演员有李春芳(旦角)、朱世慧(丑角)等。
【演出】外来剧团演出20世纪初,上海京剧名角汪笑侬、王鸿寿、刘永春、夏月润等均来汉演出过,民国初期,有京剧坤班在怡园、新民茶园等处演出,1927年,演出京剧的只有“血花世界”一处。30年代,汉口大舞台、武昌大观影戏院等11处,邀请有徐碧云、盖叫天、梅兰芳、金少山、李万春、周信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林树森等京剧名角献艺。抗日战争初期,有赵如泉、黄桂秋、安舒元、王熙春、徐碧云等名角和厉家班、山东省在汉京剧艺人参加剧业剧人抗战劳军募捐义演。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初,武汉京剧舞台空前繁荣。外来演出团体有永春社、燕鸣京剧团、蓉青京剧团、华香琳剧团、李玉茹剧团、杨宝森剧团、梅兰芳剧团、明来京剧团、荀慧生剧团,著名演员有周信芳、盖叫天、云燕铭、曹慧麟、纪玉良、童芷苓、李慧芳、徐碧云、王吟秋、陈大护、厉慧良、赵晓岚、王金璐、杜近芳、李和曾、毛世来、程砚秋、言慧珠、马连良、张君秋等。随着中国京剧院和地方京剧团(院)相继成立,又有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市京剧团、辽宁京剧院、宁夏京剧团等来汉演出,著名演员尚小云、黄桂秋、荀慧生、李万春、关肃霜亦来汉献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来演出团体锐减,仅有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来汉演出《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来演出团体和著名演员逐渐增多,除张君秋、俞振飞、王玉蓉、赵燕侠、童芷苓、关肃霜、宋长荣、李慧芳、李世济等老一辈著名京剧演员外,还有上海京剧院张学津、齐淑芳,北京京剧院谭元寿、孙毓敏,中国京剧院刘长瑜,湖北省松滋县京剧团杨至芳等新一代名演员应邀来汉演出。出省演出50年代初,中南京剧工作团主要演员高百岁、陈鹤峰、郭玉琨、杨菊萍、张宏奎、杨玉华、贺玉钦等组成阵容强大的演出团,在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演出后,赴华东地区演出。接着,中南京剧工作团第一分团又于1950年6~9月赴湖南演出3个月。1955年7月,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郭玉琨、杨菊萍、陈瑶华、高维廉一行对北方10个市作了7个多月的旅途公演;与此同时,陈鹤峰、关正明、李蔷华、云艳霞一行则赴长江沿线城市演出;1958年3月,高百岁、高盛麟率团赴芜湖、南京、上海、南昌演出3个多月。1961年10月应广州秋季交易会邀请,高百岁、高盛麟等赴广州演出;1962年5~7月,陈鹤峰、高盛麟等赴南京、上海公演;1964年6月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的观摩会演;1965年5月参加中南地区的现代戏会演。“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外演出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外演出逐渐恢复。1979年,湖北省京剧团的小型现代戏《一包蜜》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1984年又以现代戏《药王庙传奇》参加全国现代题材的戏曲、话剧、歌剧观摩会演。1981年、1983年,武汉市京剧团先后两次派团赴华东地区公演。1983年,武汉市京剧团试行承包改革,组成3个分团,分赴各地演出。1984年后,王婉华多次率承包小组赴浙江、河南、安徽、江西,与当地京剧团联合演出。慰问演出50~60年代,武汉市京剧团多次受中央、省、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西藏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一周年、内蒙古自治区庆典活动进行专场演出。还对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华南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河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部队、荆江分洪的军民以及武汉防汛大军等举行各种慰问演出。
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牋牋牋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始有徽调艺人刘茂林和梆子艺人五月鲜来汉,在丹桂、贤乐茶园组织京剧与徽调、京剧与汉剧同台合演。随后单独演出京剧。1903年,陆续有上海著名京剧演员汪笑侬、刘永春、王鸿寿、毛韵珂、夏月润、夏月珊及王家女子班来汉,在“天一”、“群仙”(怡园)、“满春”、“新民”茶园等处演出。民国初年,武汉观众对京剧日益爱好,汉口大舞台遂邀请北方刘鸿声、高庆奎、梅兰芳、余叔岩等著名京剧演员来汉献艺。1935年后,南北京剧名角大多来汉演出过,从此京剧在武汉扎根。中南京剧工作团成立于1950年1月,由民族歌剧院京剧团、人民剧院及民众乐园小京班艺人合并组成,直属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领导。该团下设两个分团,总团长周信芳,副总团长高百岁、陈鹤峰分任一分团、二分团团长。1952年9月,该团划归武汉市文化局领导,改名为武汉市京剧团。中南实验京剧团于1951年9月成立,由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张君秋、中南京剧团部分人员和当时在武汉演出的明角来京剧团联合组成,由高盛麟担任团长。同年10月,该团即在广州太平大戏院演出半月。回汉后在人民剧院演出。11月,改由高维廉任团长,旋即赴北京、天津演出。经北京市文化部门挽留,马连良、张君秋及剧团多数人员留在北京。该团随之撤销。武汉市京剧团1952年9月成立。1962年12月武汉市戏曲学校京剧科学生转入该团,并成立附属实验剧团。初期全团演职员有160人,1970年有300人,1985年底有205人。历任团长(主任)的有高百岁、王兆庭、萧克齐、徐子洲、徐振义、李宗昌、曹继水、郭玉琨、倪海天、李德波等。湖北省京剧团1970年9月以原湖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毕业生为主组成。团址设在武昌区街道口。全团演职员145人,其中有陈鹤峰等著名演员及优秀导演余笑予。武汉部队胜利京剧团1970年组建,名为武汉部队政治部宣传队京剧队,1976年改称武汉部队政治部京剧团,1981年对外改称武汉部队胜利京剧团。创作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现代戏《峥嵘岁月》、《千秋节》,新编历史剧《冼夫人》,传统剧《秦香莲》、《将相和》、《断桥》、《美人计》、《鲁达下山》、《三岔口》等。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前身在银都乐厅清唱京剧,后演京剧折子戏。武汉解放后,停止清唱,正式演出京剧,生、旦、净、丑全是女演员。1951年取名银都剧社,1953年改名为银都京剧团。1954年参加武汉市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时,全团有49人,其中女演员30余人,年龄最大的26岁,最小的13岁,平均不到20岁,遂定名为武汉市青年京剧团,团长焦淑良。1970年1月全团下放武昌县。群策京剧团1951年11月由武昌水陆街群众剧院后台演员组成,负责人万里明、张慧秋(男旦),全团70人。1953年7月剧团解散。武汉市民政局少年京剧团1959年1月成立,由市民政局下属的孤儿院和工读学校挑选男女少年50余人组成,边学戏边演出。1962年6月全团下放到湖北省天门县,改名为天门县少年京剧团。1963年8月调回武汉,不久剧团撤销。新风京剧团1950年成立,在汉口易俗剧场演出。负责人李福安,演职员45人。1951年解散。金钟京剧团1950年5月成立,演职员57人,1951年解散。武昌京剧队存在于1957年前后。
【票社】系京剧爱好者的业余组织,又称票房,其中有些名票友下海成为名角。1920年,汉口镇既济水电公司工程师方博泉及路泽香、李少斋等组织雅歌集票社,这是武汉较早的京剧票社。1927年汉口京剧票社有精武体育会票社,成员有王攀云等,欧阳予倩曾参加该社的《人面桃花》、《莲英惊梦》等剧的演出;华商总会票社,成员有程君谋等;京汉铁路俱乐部京剧社,成员有章小山、南铁生等;汉口青年会京剧社(由话剧社改组),成员有李少斋、王攀云、李之龙等;汉镇既济水电公司京剧社,成员有卢寿椿等;汉口钱业公会票社,成员有李觉予等;汉口邮局票社,成员有王云章、刘少梅等。刘少梅曾在汉口业余京剧爱好者大赛中获第一名。1927年3月,何香凝为创办妇女工读学校而筹募基金,各票房联合在“血花世界”公演3天。票社培养出不少人才。1927年春节,欧阳予倩在“血花世界”大舞台演出,配演小生的是票友王攀云;1928年程砚秋来汉演出《宝莲灯》,由号称“汉口谭鑫培”的票友程君谋配演刘彦昌。号称“汉口梅兰芳”的票友南铁生,后来下海成为著名的专业演员。1928年组织的戊辰票社(该年农历为戊辰年,因之命名)成员有万奉一、赵菊存、程君谋、南铁生、吴伯清等(《武汉日报》游艺副刊称其为“戊辰诸子”),均与程砚秋友好。30年代,京剧票社有竟成票社,成员有陈汉涛等;潜龙票社由钱业公会票社分出,成员有李觉予等;雪社成员有屈谷白等;盐业票社成员有舒晴予等;三育体育会京剧部成员有汪家禄等;还有致强票社、汉阳铁厂票社等。1932年青年会京剧社等为支援淞沪抗战联合募捐演出,1935年又为湖北水灾的灾民募捐再度联合演出。武汉解放后,1950年青年会京剧社为劝购公债义演3天。其后,原业余京剧组织随着工会组织的建立,归属各行业、企业的宣教部门或文工团领导。融社票社属金融工会,1954年迁入武汉市文化俱乐部,名为武汉市文化俱乐部业余京剧团和融社业余京剧研究会,每星期六、星期日在露天剧场演出,至1956年停办。同时,一些新的业余京剧团相继成立,武汉市邮局、长江航运管理局、郑州铁路局武汉分局、江岸区手工业局及人民银行系统均建有业余京剧团。各区文化馆也有业余京剧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票社解体,或临时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京剧样板戏,定点或巡回演出。直至1980年后,才逐步恢复票社活动。企业业余京剧社有海员京剧团、汉口地区铁路职工业余京剧团、街道京剧社有满春街业余京剧团、宝庆街业余京剧社、上海街京剧社、东山居委会业余京剧社、先锋居委会业余京剧社、同安居委会业余京剧组等。还有解放公园京剧社及个人办的梨园春京剧社、江汉四路寿星京剧社等。
【剧目】1949年下半年,郭玉琨、杨菊萍、杨玉华等改编上演解放区新编剧目《九件衣》,于宗琨、张宏奎、赵雅枫、贺玉钦、高百岁、陈鹤峰等改编上演《红娘子》、《三打祝家庄》、《逼上梁山》。1950年中南京剧工作团对上述剧目作了重新加工,于1950年2月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三打祝家庄》获荣誉奖。此外,还有新编历史剧《黄巢》、《洞庭英雄》、连台本戏《水浒传》以及创作改编的现代戏《花园山白骨塔》、《滚出中国去》。1953年开始,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将滇剧《小进宫》、晋剧《寺庙》、京剧《铡美案》融汇改编成《秦香莲》,初演即受到欢迎和好评,直到80年代仍然盛演不衰。此外,该团还改编有《彩楼记》、《宝莲灯》、《两狼山》、《亡蜀恨》、《雁门关》等。1958年,加强了现代戏的创作。当年创作演出8出大型现代戏和10多出小型现代戏,其中《红军远征》、《奇袭虎狼窝》、《智取威虎山》、《党的女儿》均演出20~30场。1959年,《关羽走麦城》经过整理加工,参加湖北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根据歌剧移植改编的《柯山红日》被选送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创作改编的其他现代戏有《接龙桥》、《红色娘子军》、《赠马》、《飞夺泸定桥》,新编历史剧有《郑成功》、《关汉卿》、《蔡文姬》、《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改编的有《二子乘舟》、《文天祥》等。1964年创作改编有《江姐》、《豹子湾的战斗》及《山乡风云》等现代戏。“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汉市京剧团创作改编工作基本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汉市京剧团创作改编演出有新编历史剧《商洛山》、《樱恋长安》、《杨排风招亲》、《祁奚》,有现代戏《黄鹤情》、《三进洞房》、《楚江擂》,有神话剧《火焰山》等。湖北省京剧团创作演出有现代戏《一包蜜》、《药王庙传奇》,古装戏《徐九经升官记》,并改编有《杨门女将》、《二姑闹婚》等10个剧目。
【行当名角】京剧行当有生、旦、净、丑,名角及其代表剧目有:高百岁,麒派(周信芳)主要传人之一。嗓音宽厚,韵味醇正,自成一家风格。以唱工戏为主,兼能文武老生、红生、净角和小生。代表剧目有《追韩信》、《清风亭》、《下书刺惜》、《借东风》、《骂阎罗》、《战长沙》、《铡美案》。陈鹤峰,麒派主要传人之一。表演细腻,唱念清晰,身段俊逸。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四进士》、《打严嵩》、《群英会》、《甘露寺》。高盛麟,武生。宗法杨小楼,并吸收周信芳、盖叫天表演艺术精萃。嗓音高亢脆亮,台风严谨,创造了武戏文唱的高派风格。代表剧目有《挑滑车》、《铁笼山》、《走麦城》、《古城会》、《拿高登》、《一箭仇》。郭玉琨,武生。武功纯熟,擅长各种“出手”特技,演猴戏自成一家。擅长表演《水帘洞》、《闹天宫》、《十八罗汉斗悟空》、《金刀阵》、《乾元山》、《雅观楼》等戏。高维廉,小生。做工细腻,唱念传神。在《群英会》、《辕门射戟》、《红娘》、《豆汁记》、《打侄上坟》等剧中,饰周瑜、吕布、张君瑞、莫稽、陈大官等不同类型人物,各具情态。董少英,马派须生。身段潇洒,唱腔流畅,念白铿锵抑扬有致,擅长表演《苏武牧羊》、《清官册》、《十道本》、《打侄上坟》等剧。张宏奎,净角,架子花面。嗓音浑厚,扮相魁梧。在《古城会》、《青风寨》等传统剧中,饰演张飞、李逵、牛皋、曹操、刘瑾等角色,情态各异、形象生动。关正明,须生。初学余叔岩、杨宝森,后钻研音韵,自创新腔。擅长表演《失空斩》、《战太平》、《文昭关》、《李陵碑》等剧。其《宋江题诗》中所创的新腔,激越酣畅,韵味浓厚,颇具特色。杨菊萍,南方名旦小杨月楼之女。嗓音甜脆,表演真挚有情。兼有梅派的婉媚、荀派的活泼。擅长表演《贩马记》、《人面桃花》、《雁门关》、《红娘》等剧。陈瑶华,嗓音宽宏甜润,唱法宗承王派(王瑶卿)。长于塑造善良娇柔的女性形象,擅长表演《玉堂春》、《二进宫》、《绣襦记》、《评雪辨踪》、《秋江》等剧。李蔷华,宗法程派,吐字行腔、身段水袖,均神似。擅长表演程派《锁麟囊》、《荒山泪》、《青霜剑》、《春闺梦》、《亡蜀鉴》等剧。此外,60~70年代,武汉市京剧团培养成长有王婉华(青衣、花旦、刀马旦)、陈鸿钧(净角)、刘敏霞(花旦、武旦)、卢慧秋(老旦)、高德春(武生)、朱莉丽(旦角)、何澍(老生)、关怀(老生)及舒长青、李秀英、郑丹、刘恒斌等一批中、青年优秀演员。80年代,湖北省京剧团培养成长的中青年优秀演员有李春芳(旦角)、朱世慧(丑角)等。
【演出】外来剧团演出20世纪初,上海京剧名角汪笑侬、王鸿寿、刘永春、夏月润等均来汉演出过,民国初期,有京剧坤班在怡园、新民茶园等处演出,1927年,演出京剧的只有“血花世界”一处。30年代,汉口大舞台、武昌大观影戏院等11处,邀请有徐碧云、盖叫天、梅兰芳、金少山、李万春、周信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林树森等京剧名角献艺。抗日战争初期,有赵如泉、黄桂秋、安舒元、王熙春、徐碧云等名角和厉家班、山东省在汉京剧艺人参加剧业剧人抗战劳军募捐义演。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初,武汉京剧舞台空前繁荣。外来演出团体有永春社、燕鸣京剧团、蓉青京剧团、华香琳剧团、李玉茹剧团、杨宝森剧团、梅兰芳剧团、明来京剧团、荀慧生剧团,著名演员有周信芳、盖叫天、云燕铭、曹慧麟、纪玉良、童芷苓、李慧芳、徐碧云、王吟秋、陈大护、厉慧良、赵晓岚、王金璐、杜近芳、李和曾、毛世来、程砚秋、言慧珠、马连良、张君秋等。随着中国京剧院和地方京剧团(院)相继成立,又有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市京剧团、辽宁京剧院、宁夏京剧团等来汉演出,著名演员尚小云、黄桂秋、荀慧生、李万春、关肃霜亦来汉献艺。“文化大革命”期间,外来演出团体锐减,仅有中国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来汉演出《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外来演出团体和著名演员逐渐增多,除张君秋、俞振飞、王玉蓉、赵燕侠、童芷苓、关肃霜、宋长荣、李慧芳、李世济等老一辈著名京剧演员外,还有上海京剧院张学津、齐淑芳,北京京剧院谭元寿、孙毓敏,中国京剧院刘长瑜,湖北省松滋县京剧团杨至芳等新一代名演员应邀来汉演出。出省演出50年代初,中南京剧工作团主要演员高百岁、陈鹤峰、郭玉琨、杨菊萍、张宏奎、杨玉华、贺玉钦等组成阵容强大的演出团,在参加上海市春节戏曲竞赛演出后,赴华东地区演出。接着,中南京剧工作团第一分团又于1950年6~9月赴湖南演出3个月。1955年7月,武汉市京剧团,高百岁、郭玉琨、杨菊萍、陈瑶华、高维廉一行对北方10个市作了7个多月的旅途公演;与此同时,陈鹤峰、关正明、李蔷华、云艳霞一行则赴长江沿线城市演出;1958年3月,高百岁、高盛麟率团赴芜湖、南京、上海、南昌演出3个多月。1961年10月应广州秋季交易会邀请,高百岁、高盛麟等赴广州演出;1962年5~7月,陈鹤峰、高盛麟等赴南京、上海公演;1964年6月参加全国京剧现代戏的观摩会演;1965年5月参加中南地区的现代戏会演。“文化大革命”开始,省外演出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外演出逐渐恢复。1979年,湖北省京剧团的小型现代戏《一包蜜》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1984年又以现代戏《药王庙传奇》参加全国现代题材的戏曲、话剧、歌剧观摩会演。1981年、1983年,武汉市京剧团先后两次派团赴华东地区公演。1983年,武汉市京剧团试行承包改革,组成3个分团,分赴各地演出。1984年后,王婉华多次率承包小组赴浙江、河南、安徽、江西,与当地京剧团联合演出。慰问演出50~60年代,武汉市京剧团多次受中央、省、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西藏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一周年、内蒙古自治区庆典活动进行专场演出。还对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华南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河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部队、荆江分洪的军民以及武汉防汛大军等举行各种慰问演出。
缅怀武汉京剧表演艺术家郭玉琨先生,中国猴戏的先驱者。 首席拜读京剧发展史
Re: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分享“武汉京剧发展史”!欢迎常来湖北鸟友俱乐部交流学习!
Re: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学习一下武汉京剧发展史Re: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学习了解武汉京剧发展史,谈起名角老头老太津津有味,现在一般人只知道朱世慧的徐九经升官记,市场也逐渐缩小了。 拜读了,了解学习,学习!Re:浅谈 武汉京剧发展史
学习一下武汉京剧发展史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