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哥哥 发表于 2014-12-2 23:31:23

湖南名人录之——丁玲






丁玲(中国现代女作家)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现代女作家、散文家。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1919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
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次年夏转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学旁听文学课程。处女作《梦珂》于1923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文学、爱情和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丁玲牵挂的唯有爱情。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

人物生平
1918年就读于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次年转入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入岳云中学就读。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
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处女作《梦珂》于同年年底发表于《小说月报》。
1924丁玲来到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
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1929年与胡也频、沈从文在上海合办《红黑》杂志。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韦护》。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一些作品,显示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实绩。
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影响的左翼作家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
在苏区,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
1948年,丁玲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52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新中国建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
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繁忙工作之余,她写出了大量散文和小说,并扶植了许多文学新人。
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劳动12年,“文革”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粉碎“四人帮”后,丁玲的冤案逐步得到平反。
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人物作品
著作
《三八节有感》
《莎菲女士的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时》  
《阿毛姑娘》
《暑假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诗词和文章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初,日寇入侵,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丁玲编辑刊物,撰写文章,参与发表《上海文化界告全世界书》,呼吁抗日救国。由此为执守“攘外必先安内”国策的当局所不容,于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四日将她绑架,押解南京拘禁。
三年后,丁玲由中共地下党营救出狱,改名易姓投奔红色的希望陕北,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初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毛泽东热诚欢迎这位第一个来到红区的女作家,指示开个欢迎晚会。席间,毛泽东询问她在国统区的不幸遭遇,丁玲诉说了所受的残暴折磨,听完丁玲的诉说,毛泽东不失风趣地劝慰,丁玲不假思索说想当红军,但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同意,紧张地等待表态。毛泽东点头赞许。
十一月二十四日,丁玲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背起被包开赴在三原的前线总司令部,投入了战地生活:行军、训练、采访、著作,夜以继日,不让一刻闲过。丁玲的表现,得到了红军官兵的好评,不久传到了毛泽东的耳朵里。
当年十二月三十日,丁玲接到一份电报,是毛泽东给军团政委聂荣臻的电报中附送来的。拆开一看,原来是毛泽东赠给她的词《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受到如此好评夸奖,丁玲连默诵了好几遍,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收到词的几天里,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次年二月间,丁玲从前线返回,向毛泽东汇报前线生活的情况与感受,感谢毛泽东填词鼓励,大着胆子请求毛泽东为她笔录《临江仙》,毛泽东欣然答应,展纸蘸墨手书了赠与。

感情经历
投入真情胡也频
1924年,丁玲来到了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此时的丁玲正在为亲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艰辛而痛苦,对胡也频毫不动心。她感到自己无法在北平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选择了离开,返回到湖南老家。不料穷编辑胡也频居然借了钱追到湖南,他蓬头垢面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犹如一个爱情的乞丐,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他们在山上住着,有时候要到城里去买东西,胡也频一个人下山,丁玲不放心,就追下山跟着胡也频一块去。
一次他们回来的时候,经过一个淤泥地,走进淤泥地就出不来了。于是他们就站在淤泥地上看天上的星星,说说悄悄话,直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一个过路人才把他们给拉了出来。他们住在亭子间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生活简单而又纯真,就像小孩子们过家家,虽然贫寒却过得十分温馨。
1931年2月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决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

无限遗憾与雪峰
冯雪峰当时在北大自修日语。丁玲第一次见到冯雪峰的时候,感觉非常失望,她本来认为一个北大学日语的年轻人应该是很英俊潇洒的,而他看上去像一个乡下人。然而他们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
于是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噩梦一场与冯达
胡也频牺牲以后,史沫特莱采访丁玲,需要一个翻译,这个翻译就是冯达。丁玲跟冯达认识了,他们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冯达柔柔的关怀像细雨一样令丁玲无法拒绝,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三年的平静生活。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一直到12点过了以后才回到家中。他回来一看丁玲还在,俩人就这样一块儿被捕了。在监狱中,冯达含着眼泪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相信了他。性格刚烈的丁玲准备以死来抗争,请求冯达帮助她自杀。她把头颈伸进绳套,一脚踢翻了凳子,冯达实在看不下去,把已经失去知觉的丁玲救了下来。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生涯漫长而又阴森,丁玲在狱中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此后她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挚爱深沉与陈明
1937年2月,出狱后的丁玲来到延安。当时延安文艺界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其中演出的一个节目就是根据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的一个话剧,台上演巴威尔的年轻小伙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小伙子浓眉大眼,高鼻梁,英俊潇洒。丁玲在陈明的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人们的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
但没想到,1955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
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摘自《人民文摘》)94岁高龄的剧作家陈明,出版了新书《我与丁玲五十年》,讲述了自己与丁玲跨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恋情。
1986年,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

人物评价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她在23岁时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出“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1930年,丁玲加入“左联”。她创作的《韦护》、《水》、《母亲》等作品,丰富了左翼革命文学创作,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左翼文学运动,丁玲的伴侣和战友、共产党员胡也频被杀害。面对严酷的白色恐怖,丁玲勇敢地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发展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工作。
为此,丁玲遭到国民党特务绑架。后来在党的帮助下,丁玲奔赴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欢迎。这是丁玲革命生活和创作的新开端。是她,担当起陕北苏区第一个文艺团体——文艺协会主任的重任,用她的笔,为党助力;是她,在战争年代里,写下第一批赞颂红军将领的作品,刻画出左权、彭德怀的英雄形象;是她,组织并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直接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服务。在祖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足迹,也留下了她的许多著名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其中反映华北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全国解放后,丁玲致力于新中国的文艺领导工作和编辑工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
1955年和1957年,丁玲先后被错误地划为“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和“丁玲、冯雪峰右派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文革”中又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曾被关进监狱。丁玲是受“左”的错误的迫害时间较长、创伤很深的作家,但是她对党始终具有坚强的信念。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对党不失去希望。”
建国后,丁玲曾三次捐款,表达她对党对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1951年6月,丁玲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捐款1200余万元(旧币)。
1952年6月,她将荣获斯大林奖金二等奖共5万卢布全部捐给了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儿童福利部。
1975年春,丁玲获释后被安排到山西农村。她和丈夫陈明将补发的工资捐献出1万元,用于农村生产建设。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
丁玲在她82年的人生旅途上,历尽坎坷,为人民留下一大笔精神财富。

大连小小 发表于 2014-12-3 00:16:56

首席学习谢谢分享

黄肤山雀 发表于 2014-12-3 00:30:51

了解学习一下。

8810张 发表于 2014-12-3 07:36:18

了解学习一下湖南名人录之——丁玲。

京城菜鸟 发表于 2014-12-3 08:10:25

学习了解一下

藏巧守拙 发表于 2014-12-3 11:10:22

红色作家,大名鼎鼎。赞一个。

雅鸣 发表于 2014-12-3 11:52:22

为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与贡献精神值得弘扬

锡林河 发表于 2014-12-3 11:55:53

了解中国现代女作家,学习了。

陆小坤 发表于 2014-12-3 12:21:07

为数不多的红色作家

丹凤小眼 发表于 2014-12-3 15:09:59

文革也吃了点苦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湖南名人录之——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