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鸟
百灵是四大名鸟之一。据杂记的记载在中国饲养已有上千年之久。我对百灵开始感兴趣是八几年的时候看了金受绅写的那本书-百灵十三套。从此也对中国大江南北的各色笼养风俗和讲究有了初步的了解。南方人养画眉北方人爱百灵,可喻是南慕容北乔峰,各有千秋。今天咱就说说这北乔峰-------从女真进关开始就风行笼养百灵,确实应该是有它的渊源的。百灵怕热不怕冷,能歌能舞,叫口好学什么像什么;叫口多,养一个就顶养十几笼野鸟。能成为四大笼养也绝不是因为它的外表华丽,是因为憨态可掬的舞姿和惟妙惟肖的叫口。再者百灵是草原丘地的特产,被誉为草原的精灵;能与这么个草原圣物天天在一起也是对家乡的一种怀念。个大,叫声响亮,皮实;这又与八旗子弟嗜肉饮血粗犷性格相辅相成。上行则下效---王子贝勒们一天无所事事光吃不玩领俸的银子都没地方花。那时候上等人的风靡就是一种社会潮流;其实今天也一样。所以说没有满清的铁骑入关就没有今天百灵的普遍,没有八旗的纨绔讲究就没有今天的灿烂的笼养鸟文化。
说了半天,养鸟还得往老规矩上靠。鸟养成什么样看鸟,也要看人,看功力;这就是经验,是养功。
都是一个地方的雏子,都是一样的上心填喂,人家的鸟溜光水滑,叫口连翻,台上歌舞翩翩;再看看自己的不上台蹲缸啄笼底,更别听张口了;要我说,是咱自己的事情,功夫不到,不应该怪鸟。
鸟孵出来都是不怕人的,走到跟前晃晃手指都是大张口等着喂,长着长着就变了,躲手,怕人,撞笼,蹲缸,废台。鸟大性子野是天性,是它野外生存的必然,要不它早就成了天敌的雷锋了。
鸟的毛病都是后天造成的,是咱不懂得怎样养,才造成了今天的鸟。人勤鸟好贵在训小,一些毛病都是小的时候在野性初露时候人为的不注意才滋生了它的狂野。养鸟要识鸟,也要懂鸟;所谓识,既要认识公母,知道什么是雏子老野还是秋荒;也要看出什么鸟能老实,能口灵;虽说这不是绝对的,但应该知道个概率。所谓懂,就是要明白鸟的习性,鸟的脾气秉性,知道它为什么不叫,为什么废台,它的各种毛病是怎么造成的;这就需要平时细心观察,精心的喂养。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看马戏团来我们这里演出,那狗熊猴子训的那叫一个羡慕,尤其是黄雀鹦鹉训练的那个听话表演,至今都很难忘。后来养鸟忽然间就懂了,动物的智商虽不比人类,简单的条件反射就能成就了它的饲养价值。也只有识鸟懂鸟,你的鸟才能越养越好,越养越叫。要不养了几年,人家请你帮忙抓个鸟,自己无从下手,说不出个幺二三,想帮用不上力,自己都有点觉得尴尬。凡事在框架内都有个概率,这个概率就叫规律。但凡养鸟的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出手抓的就保是公子,永远不失手,除非他就是那个母百灵;概率就可以了,老手概率高,新手概率低,走眼的时候多,究其因是养的少,见的鸟少经验不丰。
有的人发了帖子说我的鸟怎么不叫,担心是母子以后竹篮打水,有些照片里面的笼底鸟粪成堆,可见几天没碰过鸟笼,这样的鸟不猖才怪。百灵公母都叫,只是母的不连口,没有花腔而已,所以养鸟养公不养母,除非你想搞点繁殖------公母暂且不论,胆量小它自然不叫喽。也有人说我的鸟怎么总偷着叫啊;它怕人,在你面前就不敢叫,你走了它才敢放口,因为胆量;包括换笼不叫或是野子进笼开始不叫也多是这个原因。养鸟并不是有水有食就OK了,需要人和鸟随时随地的联系互动,需要你把它当孩子一样时时的依偎,这样你的鸟才能养的好,叫的勤----------养鸟没有什么秘籍,忙里偷闲,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其实百灵皮实好养;不挑食。养鸡什么样养鸟就什么样,没有什么区别。
但要注意食是否发霉,水缸一天一唰每天换新,就是费点事;不信你观察夏天两天你不唰水缸里面就生绿色的霉菌。很多起尖打蔫就是在食和水上出了问题,每天都查看一下粪便,清清底;时不时的观察一下起没起螨虫鸟痘,有些朋友把鸟太看重了,光是食就有好几样,今天想喂点奶明天想给点肉,要我说你把鸟搞复杂了,没必要。越是简单才能让它茁壮成长。蛋米谷子,胡萝卜苦菜,夏天喂点豆面蚂蚱油葫芦冬天给点麻子核桃,保管你的鸟溜光水滑。突发奇想的心血来潮容易让你的鸟饱受磨难。
曾经有个鸟友养到个犟鸟,从小就压口;大了毛病多撞笼还不怎么叫,他又不放生,在笼子里有上顿没下顿的看着可怜,我要了来剪翅剪尾放在院子的草坪上,支起一片大大的渔网,散养一年多,就像养鸡一样,以后进笼,到今年春天也大扇大叫了,口还挺好挺多;当然有些毛病不太好改,付出的心血要更多。要我说是咱们把鸟太当回事了,简单淳朴才是硬道理。
鸟的毛病要克服但不能急,急也急不来,要找原因,要因势利导;方法很重要,细心最重要,不有那句话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方法得当,天底下没有养不好的鸟。。。。。。。。。。。。。。 写得好!写出百灵人心声!赞! 首席阅读。有理、有据、有实践、不空洞、好文章,对百灵爱好者(尤其是喂养者)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是百灵喂养者的好教材。受益匪浅!呼吁版主加精!(稍一修改,坐了板凳,有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