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起云涌 发表于 2014-8-5 20:18:07

楼主我的回复您似乎没有注视呀,最终目标是能放能收,建议看看纪录片迁徙的鸟,看看人家是怎么拍摄的就清楚了。理论基础就是我提到的,印刻效应。

sunyu321 发表于 2014-8-5 21:02:05

wypzwr 发表于 2014-8-5 22:23:05

引用第30楼凤起云涌于2014-08-05 20:18发表的:
楼主我的回复您似乎没有注视呀,最终目标是能放能收,建议看看纪录片迁徙的鸟,看看人家是怎么拍摄的就清楚了。理论基础就是我提到的,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 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也同样存在于人类。

我以前也知道这个印刻效应的说法,上面一段是百度中对于印刻效应的解释,注意红字部分,在我本人养鸟的八年里,因为我养鸟从来都是捡的刚出窝学飞的小雏鸟,所以我也特别注意过这个问题,按理说,这些小鸟已经从蛋里孵出时就看到过父母啦,而且一直由父母喂大,出窝时也跟着父母学飞了几天,从蛋里孵出到跟父母学飞,整个过程至少也有十几天啦,按理说印刻效应早就该达到了。但很奇怪,只要是我捡到的鸟,比如说今年的这只小熊猫雏鸟吧,也是刚出窝学飞几天的小鸟,肯定也是老鸟带它出来练飞的,印刻效应按理说早就应该达成了,但在我驯养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谁对它最亲,它就对谁好,追着你不放。我当然是对它最亲的,每天都花大量时间陪它和长时间说话,所以它对我依赖性就很强。出去玩时,在院里的竹林里也碰到过小熊猫的成年老鸟,这些老鸟看到它飞时,还主动在嘴里叼个虫子来喂它,但它看都不看它们一眼,直接就避开它们,往我身上飞,说明它对它父母的印象在一个月时间里就无视的一干二净,完全没有亲近的行为。那照印刻效应的说法来看,这个理就说不过去,完全不应该是这样的表现,它看到与自己的父母相同的成鸟来喂它,应该也会与它们亲昵或至少交流一下吧,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印刻效应一说,我是持怀疑态度的。至少后天其它东西的参入驯养,能改变鸟类的印刻效应。

wypzwr 发表于 2014-8-5 22:46:30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鸟类到底能不能弄懂人类的语言?我的看法是,肯定能!只要是从刚出窝的小雏鸟阶段时,就每天长时间跟它讲话,到它长大一些,大概是两周不到的时间,就应该能弄懂你说的意思,但它自己不能说人话,所以即使它能弄懂你的意思,却无法与你沟通,只能用一些行动来回复你,比如用它自己的声音来回应你,或者模拟人类说话的音节节奏来回应你。再比如用一些行动,像用嘴来提醒你一些事情等。这就像是人类的小婴儿,刚生出来什么话都不会说,只会咿咿呀呀的哼叫,但你长时间跟他说话,一段时间后,他就能弄懂你说的意思,但他自己又不能准确的表达出他的要求,他也就会用一些动作和喊叫来与你交流。我尝试过不用任何手势暗示,只用复杂的语言命令小鸟,只要小鸟高兴,绝大多数时都能用它自己的方式来回应你,而且是正确回应。我觉得小雏鸟的行为跟小婴儿的行为极为类似,所以我认为鸟类在小雏鸟的阶段应该就能弄懂人类的复杂语言。而且这种早期语言的培训和沟通,能让雏鸟感到亲切和温暖,能极大的加强雏鸟对你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雏鸟,日后对你的语言命令的执行、在人类嘈杂的环境中遛鸟及与其他陌生人之间的互动,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凤起云涌 发表于 2014-8-6 17:31:42

回 33楼(wypzwr) 的帖子

值得研究,尤其是鹦鹉

九月秋色 发表于 2014-8-6 23:22:47

我们院子里一位老汉养了一只鸭子,每日上菜市场,逛街时此鸭都是紧跟其后,
听说是从刚孵出的小鸭养大的,

乌鸦笑 发表于 2014-8-6 23:31:12

08的愿望 发表于 2014-8-7 10:34:26

08的愿望 发表于 2014-8-7 10:38:24

sunyu321 发表于 2014-8-7 12:25:01

页: 1 2 3 [4] 5 6 7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雏鸟亲近人的习性讨论(抛砖引玉,精华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