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雅玩回"青鸟"娘家献礼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养鹛与斗鹛
中国画眉鸟俱乐部文化顾问,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崇恩撰文
画眉,学名为Carrulax canorus,别名虎鸫,金画眉。因其鸣声似“如意”,故又称如意鸟。汉字可将其写成“鹛”。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西南、陕甘一带。
画眉是地球上古老的物种。地球上的生命最初产生于水中,进化为爬虫,然后再进化为飞鸟,时间大约在一亿五千年以前。鸟是生态平衡链中的组成环节,是地球上,也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我国有爱鸟、护鸟的优良传统,也有养鸟的习惯。尤其是画眉鸟的饲养,源远流长,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的资源
鸟是人类祖先的崇拜物。早期人类将鸟作为“图腾”“族徽”。“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的含义是“他的亲族”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植物有着某种亲属或特殊关系,将其视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并用图象表现,让全族人供奉与崇拜。三千年前的《诗经》里有一篇《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民族以“玄鸟”为图腾。传说有娀氏的长女简狄与姊妹在玄秋之水洗浴,有玄鸟衔卵飞过,掉落下来,简狄拾来吞食,怀孕而生下了商的始祖契。
许多鸟是杰出的建筑师,它们筑的巢对人类有启发,便有了古代传说: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
鸟是生态平衡的捍卫者,它吃害虫,保护农田与果园,据统计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可吃掉1000只田鼠,挽回四个人一年的口粮,因此有人称鸟是“森林的医生”。
鸟是绿色种子的传播者。鸟吃了果子,排泄种子,为人类植树。有的鸟吃花蜜,协助花粉传播,助长了植物的繁殖。
鸟是大自然的清洁工。有的鸟食腐烂动物尸体,使病菌不致孳生,保护了环境卫生,防止了疫病的传播扩散。
鸟为人类提供了可用的资源,是人类吃穿用的原料来源。如卵、羽绒、燕窝。美丽的羽毛可作装饰品,织衣服,如“孔雀裘”,还可制作羽毛画,成为高档艺术品。鸟粪更是有价值的有机肥料,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特产。中国画里有花鸟画,鸟是艺术家绘画的题材,是诗人、作家灵感的来源。
鸟的美丽装点了美好河山,美化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它的鸣声优美动听,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与愉悦。聆听鸟鸣也成为了“养生”之道。
现代生活中的飞机航天运载工具,是人类受鸟类的启发,而逐渐产生的。
我国自古以来有爱鸟的美德,民谚里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1962年国务院指示:“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自然财富”。要“加强保护”,“合理利用”。
1982年起,我国在全国开展“爱鸟周”,“爱鸟月”活动。很多地方成立了自愿者爱鸟协会。很多国家制定了有关法令,禁止猎杀,对鸟类加以保护。
画眉鸟属于鸟类家庭中的佼佼者,它无疑具有鸟的共性,拥有上述优点,并被人们普遍珍视。
二、美丽传说故事与诗歌中的画眉鸟
画眉鸟是人们饲养的宠物,在赏鸟、养鸟的漫长岁月里,人们不断探索研究,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画眉鸟文化。表现在捕捉、选择、鉴别、饲养、护理、保健、笼具、食具、调教、训练诸多方面,特别在传说故事与诗歌中都有反映,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一)传说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领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俘,越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越国大夫范蠡建议越王勾践用美人计,使吴王夫差沉湎酒色,荒废朝政,伺机打败吴国,重整越国山河。
越王勾践派范蠡到民间去寻访美女。范蠡在莫干山下苕溪河畔发现了一个绝色佳人西施,西施是一个善良、温柔、美丽的浣纱女。她常在河边浣纱。她很爱美,经常对着河水照影,梳头与画眉毛,弯弯的眉毛象一弯新月,楚楚动人。
西施的家乡在江南水乡,林间田野有许多鸟类。西施的美丽吸引来许多美丽的小鸟,它们围着西施欢快地飞舞鸣唱。其中有一种聪明可爱的小鸟,羡慕西施的美眉,也想让自己的脸上长出象西施那样的美眉。“象由心生”,天长日久,小鸟终于如愿以偿,长出了白色的眼圈与眉毛,赢得了“画眉鸟”的美名。
西施被越王征为美女,出使吴国。吴王夫差看到西施,惊为仙女下凡。从此,笙歌燕舞,通宵达旦,习以为常,不理朝政。朝纲紊乱,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越王勾践在范蠡的帮助下,经过十年奋斗,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于恢复了国力,一举打败了吴国。
范蠡与西施,郎才女貌,意气相合,两人成为爱侣,他们不贪恋荣华富贵,带着画眉鸟泛舟五湖,经商致富,三致千金,救济穷人,行善积德,过着美好的生活。
画眉鸟的传说故事,还有另外的版本。传说上古时期,在江浙地方,有一个色艺双全的女伶,她的身材苗条可爱,天生一个好嗓子,清脆悦耳,演戏的功夫十分出色,唱做念打无一不精。每当她演出时,座无虚席,在当地赫赫有名。
传说她死后,没有卸妆,面部用油彩画的眉毛没有拭去,象活着时一样,美丽可爱。她死后,不愿自己的艺术生命结束,灵魂不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画眉,仍然用她婉转动人的唱腔供她的粉丝们欣赏。
(二)古典诗歌与绘画中的画眉
画眉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天才的歌手。它美丽的身影,动人的歌唱,成为历代文人与诗人歌颂、赞美的对象。
唐代文人张潮在《画眉笔谈题辞》中,认为鸟语中,画眉的鸣声,可称为“冠军”。
他评论说:“鸟之见畜于人者不一,大抵其类有四:或以羽,或以格,或以勇,或以音。然以羽则近于戏;以格则近于豪;以勇则近于博;惟以音则呢喃睍睆,清韵动人,真所谓俗耳针砭,诗肠鼓吹也。……鸟语之佳者,当以画眉为第一”。
宋代大诗人欧阳修写诗赞画眉。诗题为《画眉鸟》: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宋代诗人文同写诗云:
尽日闲窗坐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简事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看来,他是个画眉鸟的饲养者,喜欢聆听画眉鸟的叫声。
宋代以后,不少诗人都有咏画眉鸟的诗作传世,现抄录如下:
黄溍《桃竹画眉图》:“说尽春愁貌不成,翠深红远若为情。江南有客头空白,断肠东风百转深。”
陈旅《白画眉图》:“陏家官妓扫长娥,销尽波斯百斛螺。化作雪禽春树顶,远山无数奈愁何。”
郭第诗云:“鸟声节拍递相催,借向空口送酒杯。婉转娇音人已醉,不须龙女唱歌来。”
钱逊《杏花画眉》:“红杏花开好鸟鸣,章台走马未归时。螺青钿合珠丝满,谁画青山八字眉。”
刘泰诗曰:“粉红花放满枝春,嫩色柔香过雨新。啼鸟一声庭院晓,隔窗催起画眉人。”
明代王叔承诗云:“隔枝幽鸟响笙簧,一断清音一举觞。绝胜花边催羯鼓,乱峰烟月伴斜阳。”
清代华岩《画鹛》诗云:“眉约春娇,声流秋响。冷烟疏雨,晴晖涤荡。”
以上历代诗人的咏叹,热情赞美了画眉鸟的美丽和歌喉的婉转,对画眉鸟美化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作了充分肯定。他们的诗也反映了唐宋以来,国人已开始饲养画眉鸟。在绘画领域,也有不少画家描画了画眉鸟的倩影。如清代华岩就画了《画眉图轴》,将画鹛画得栩栩如生。艺术巨匠,世界文化名人,湘潭的齐白石,十分爱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花鸟画,他也曾画过画眉鸟。古典诗歌和绘画数量多,不少作者是当时的名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成了画眉鸟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
三、斗画眉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斗画眉是一种形成已久的民间风俗习惯,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竞技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画眉好斗,事出有因。每只画眉鸟有它自己的领域与活动空间,不容许其它鸟来侵犯,有来犯者,就会发生激烈的鏖战。在发情的季节,为了争夺配偶,雄画眉之间也经常发生“决斗”。胜利者都是身强体壮的优秀雄鸟。这是自然选择的规律。这样才能健康地保持画眉鸟种族的繁衍,使后代能在野外生存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画眉在生存竞争中,形成了善斗的性格,故人们又称它为“英雄鸟”,“笼中将军”。人们利用画眉的能打善斗,组织了斗鸟活动,参与者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地方或民族风情。斗画眉并进入了民族民间节日,成为比赛的项目。
尤其是部分爱好者,不满足于听画眉叫,而热衷于欣赏斗鸟,渴望拥有一只善斗的画眉,争霸一方,获得奖励与荣誉,扬名于海内外。目前,我国许多大城市,包括港澳地区,还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湘西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都有斗画眉活动开展。
挑选参斗的画眉,培养斗鹛已形成一门学问。首先对斗鹛的外部特征进行严格审视,选择眼水透的、眼沙多的、羽毛干的、脚爪黄的、嘴子直的、头式方的、身材长的……
如果再细致的分析,单就鸟眼来说,分眼沙、眼水、眼形、眼仁、眼神、眼膛、眼皮、眉线,都有明确的要求。
又如看脚。脚有黄牛筋脚、白牛筋脚、紫竹脚、红木脚、苋菜脚、铁脚等。可见这门学问有多么科学和细密。
除此而外在选择斗鹛方面,还形成了富有诗意的口诀。如选择羽毛口诀云:“打不打看眼睛,抵不抵看毛衣。”还有一首顺口溜更为全面概括:“身似葫芦尾似琴,颈如削竹嘴如钉。再添一对牛筋脚,一笼打尽九笼赢。”
在选择、饲养、护理、疾病治疗、笼具、鸣唱与打斗训练诸方面,养画眉与斗画眉形成了一整套原则与方法,有专业的术语,如“排架”、“照面”、“爬丝”,还有画眉打斗的招式,都一一命了名。
因此,养鹛与斗鹛形成了一门系统的专门学问,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民间群众性竞技活动,无疑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完全可以申遗,并保护、传承、弘扬下去。
中国画眉鸟网及俱乐部认为:爱鸟的朋友们,应该进一步地研究,发展画眉鸟文化,不断更新每个环节,包括驯养、护理、药物、饲料、繁殖……使之更科学,更有效,更具现代科学含金量,让饲养画眉、斗画眉成为一项系统的文化产业,使这一领域发展兴旺,前程辉煌,为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好文章,学习下 谢谢分享,学习了 学习!!!!!!!!1 学习好文章, 好文章要项! 好贴,顶起来。 学习了 拜读了 拜读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