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怪谈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遭际时艰,苦挣瞎忙。 小半年过去了,还像从前一样潦倒。平时也没顾的上来论坛里和大家打个招呼,心里挺过意不去的。这段时间,迫于经济压力。投身于美洲大蠊的产业化养殖中去了。玩养鸣虫荒废许久。想必技艺一定生疏了。不过,蟑螂也是虫,和鸣虫还是有诸多相通之处。他山之石,或可攻玉。别派拳脚,亦能增力。多学多见识。总归是好的。
今天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褐足似织。二是关于见风死。
今年七月份,我在福州江滨公园的芦苇从里捕捉到多只褐足似织。期间饲养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对其生态习性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褐足似织的雄虫,复翅后端膨大。故飞行力极差。几乎不飞行。而雌虫复翅完全正常。具有飞行能力。
夜行性鸣虫,与其他似织螽一样。出现期在七月中旬,和素色似织重叠。所以可以同时捕捉到两种。
成虫和若虫喜欢栖息在五节芒和芦苇等禾本类高草上。雄虫喜欢在夜间在草茎上方显眼处鸣叫,一旦受惊,则迅速向下跳跃逃窜。所以捕捉必须一击而中。否则肯定逃之夭夭。
雄虫虽然机警。但捕获后极易适应环境。此虫极残暴。比素色凶的多。最喜欢吃蝗蝻。在饲养过程中发现也非常喜欢吃煮熟河虾的尾部肉。吃食的习惯和其他似织一样,留皮吃肉。
此虫鸣声非常有特点。也是分为起始鸣和正鸣。起始鸣为类似蝈蝈一样的单音,甲 甲 甲 甲,但由于起始鸣很长,有时候长达半小时。中途有时也会中断一下又开始。正鸣的声音为连续的长音。类似蝉鸣。一旦转入正鸣,持续时间很长,没完没了的。两三个小时不停。在七八两个月,几乎整晚大叫。怕吵的人还是不要养这个品种。
两只褐足在我手里,都是7月25抓的。一只养到10月22号左右,明显衰老,后三天内就双腿脱落死亡。另外一只一直活到11月底。全程没有吃过素。食物为河虾和蝗蝻。衰老后均出现掉后腿现象。夏秋季似织要吸水珠。不然会干死。
聊完了褐足,说说见风死。
见风死就是说鸣虫在空气过于流通的开放环境中反而死的快。见风死,不是吹了风马上死,而是说寿命会缩短,以前鸣虫界没有提出过这个概念,是我在过去十几年对七八种不同鸣虫饲养过程中自己总结出的一个现象。
大型螽斯类,蝈蝈,纺织娘,笼养,罩子养,寿命不如大塑料罐子养的长。外表衰老的也快。与我们原先想象的不同。曾经一厢情愿的认为透气至上。全程用罩子养虫,结果寿命完败于用罐子。透气当然重要。但完全通透的环境反而养不长。
小型蛉虫就更加明显。万体养虫寿命短,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理想的螽斯类饲养器具,应该是内部宽敞的透明容器。上方可以有透气窗,满足鸣虫正常的呼吸,但整体具有完整的居容性。而不是四面走风,绝对通透。
至于说为什么通透走风的环境,鸣虫寿命短,我个人认为是两个方面。一是空气流动造成虫体和食物失水。二是由于没有一个相对独立内部空间,外界声光电和一些其他气体气味的直接刺激使虫体处于紧张不适的状态。鸣虫只好不断调整应激。无法放松自如,所以也影响正常生理活动,从而缩短了寿命。
今晚乱谈告一段落,改日再续,多谢大家。 看完了,学习了,受益匪浅~~~~~~~~~ 拜读了 拜读了 常来聊聊呀。 知识帖子 学习了,每次都受益非浅 学习一下 这个见风死现象我也遇到过
生态缸养的小玲虫衰老比盒养的快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