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繁殖蝈蝈 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每年要繁殖蝈蝈,已有十余年了,除了自己玩赏以外,送几只给朋友,无论冬夏都能听到虫鸣,我觉得很有意思,其方法也非常简单:1:第一次选种应在初夏,选择几只无损伤的雌蝈蝈和雄蝈蝈放在底层垫有5公分以上沙土的笼中饲养.
2:大约在一个月前后如发现沙土上有坑坑洼洼的麻点,就说明蝈蝈已下籽.
3:秋后将沙土中的虫籽取出来,分两份,一份放在常温下,一份放在冰箱冷藏存放的容器中.
注意事项:沙土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不能太干.冰箱不能停电,如遇停电应想办法保温,夏蝈蝈放在常温下每年4月上旬自然出若虫,会饲养就行了.冬蝈蝈要在8月初将虫籽从冰箱冷藏里取出放在常温下十余天自然出若虫.10月-11月成虫.
留夏蝈蝈虫籽下年备用
把鸣虫做宠物来欣赏,是一种文化现象。野生鸣虫的人工反季节繁殖技术,更是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这已在上世纪90年代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上得到确认)。人工繁殖鸣虫,在京津地带叫做“分虫儿”,干这一行的人叫“分虫儿的”。用人工“分虫儿”始于何时?待考。不过距今四百多年的明代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书中已有记载。
上个世纪初,就有人在天津西头梁嘴一带用暖房、热炕“分冬虫儿”。当时“分虫儿”最有名的要数“玄家”和“邱家”,现在“邱家”第三代还操此业。北京车公庄的“蝈蝈白”已是第四代。
当自然界的昆虫进入休眠季节时,照样可以听到夏秋鸣虫的叫声,这里蕴涵着的“分虫儿人”的千辛万苦,单从人工“分蝈蝈”便可看出。
蝈蝈是螽(zhōng)斯类直翅目鸣虫。它的生长发育过程属渐变类型。“分蝈蝈”可用隔年卵或当年卵孵化。为使蝈蝈当年上市,便要用当年蝈蝈产的卵,这就得在六月份就去天津北部山区捕捉“开叫”较早的蝈蝈和“三尾巴枪子”,也叫“驹子”(指雌性蝈蝈)。逮回来后,挑选出其中个大体壮的雌雄蝈蝈放入瓦盆中,并在盆底儿垫上一层干湿适中的沙土(盆和土要消毒),等它们“潲子”(产卵)。交配后的雌蝈蝈,经过一周时间,开始用如枪似矛的“尾巴”(产卵瓣)插入盆中“潲子”。之后,把产过卵的盆土倒出来过筛,将卵筛出,放室外晾着,再在“浅儿”(花窖播种用的浅瓦盆)里铺上约三指厚喷了水的沙土,使土保持有潮气就行,用布蒙上盆口。这时正
是七月底八月初,把卵盆放在室外,利用室外自然温度便可将卵孵化(但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最好上限不要超过50摄氏度,下限不低于20摄氏度)。
进入九月就要注意卵的变化了。见卵上的两个小黑点从一端开始移向另一端时,幼虫就要破卵而出了。刚育出的幼虫,要经过七龄期,每蜕一次皮为一龄期,一个龄期一般是七天。至三或四龄期时,就能看出雌雄来,这时要把雌虫淘汰,把雄虫单个放在瓦罐内,每日喂羊肝、豆泥(青豆黄豆均可)。六龄以后,要在瓦罐内放上剥完皮的秫秸,并用剥下的皮插个“T形架”,为最后一次的蜕皮做好准备(俗称“脱大鞘”,也叫“落壳”)。
最后一次脱皮一般都在凌晨12点、2点、4点。“落壳”时就见其六足抱住秫秸,头倒悬,壳从脊梁背儿上裂开缝,蜷着身子让背从裂缝中拱出来,把头也带出来,中间还要休息一会儿,最后蜕出尾部。蜕了壳的蝈蝈很快就会把还没干的空壳吃掉来补充体力。吃了壳的蝈蝈很快就硬朗起来,第二天便可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