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蝈蝈在华北平原的分布现状
谈谈蝈蝈在华北平原的分布现状蝈蝈在中国的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国外的蒙古和西伯利亚都有分布的,本文只讨论在华北平原地区的分布现状。蝈蝈有各种不同体色,本文也不加区分。
很想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有很长时间了。当然要谈现状,先要谈一谈在历史上的分布情况。读过中国地理的都知道,中国有三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其中华北平原是第二大平原,面积大约有三十一万平方公里。
八十年代的小学地理课本在描述华北平原夏季景象时有这么一句:“……..蝈蝈在草丛中一个劲儿的叫着……..”对于这个,当时觉得是一种艺术手法。但如果深究,几乎可以断言是华北平原夏季在历史上的真实写照。
撇开历史不谈,再来谈谈现在的情况。鸣虫版的朋友捉蝈蝈都是“上山去捉蝈蝈”,言外之意是平原地区没有蝈蝈的。其实这一句已经把残酷的现状揭露出来了。我在1993到1994年 七,八月多次坐火车从杭州到北京,一路上听了听,就根据听的结果谈一谈。
蝈蝈有一个特性,越是温度高出太阳的日子,越是叫得欢。所以光听叫声就可以判断它们的存在。当年的火车时速只有五,六十公里,车窗还开着,很容易观察它们的叫声。而且那几次经过华北平原都是晴热的好天气,就更为观察提供了方便。
大家知道,南方是不产蝈蝈的,但火车往北开到安徽蚌埠一带就开始听到有蝈蝈叫了。开始还比较稀疏,到后来每过几秒就听到有一个从火车旁掠过。当地的作物很单一,农舍也很稀少。一直往北到徐州一带还有。 但山东枣庄是一个分界线,从那儿往北,经过山东全省,再到河北,经过天津到北京,沿途就基本听不到有蝈蝈了,唯一听到有蝈蝈的地方是在快进站时附近居民楼的阳台上养的蝈蝈。而北京到天津铁路沿线的一百多公里几乎可以说是一个蝈蝈都没有。
为什么同样是平原地区的安徽北部有大量蝈蝈,而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就几乎没有蝈蝈呢?很可能是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大家知道,安徽是有名的贫困省份,在20年前,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可能农药的使用还不普及。当地的蝈蝈就侥幸生存了下来。这20年来,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药的使用在安徽北部这种比较贫困的地区也已经普及。虽然这一地区后来没有再去过,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也难逃华北平原其它地区蝈蝈的命运。从地图上看,这一大片曾经有很多蝈蝈的地区也有四,五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就永远从地图上抹去了。
2001夏有机会在河北东部的一个农村住了一段时间,实地观察了一下。在出村的路上多次遇到背着喷雾器的老乡。在平原庄稼地里一个蝈蝈都没有,连蚂蚱都不太多。据当地人说以前地里蝈蝈多的是(就不知道他说的的以前是啥时候的事了)。让人松了一口气的是:附近的丘陵山区还是有蝈蝈的。
结论是:在现代以前,蝈蝈是华北平原一种很常见的昆虫。但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蝈蝈已经逐渐消失。但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如安徽北部一带),蝈蝈的消失有一定的滞后,但最终也难逃宿命。
华北的山区,现阶段还是有蝈蝈的,但也有减少的趋势。会不会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剧而继续减少呢?只能拭目以待了。
近一,两百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野生动植物的灭绝已成了非常普遍的现象。蝈蝈虽然还不是濒危物种,但在华北平原这一广阔的区域已经被基本消灭了,实在令人痛心。有时觉得,应该给野生动植物留出更多的生存空间。 我先来个沙发,难得哈哈
鸣虫资源的流失,主要还是环境的污染破坏,人类的工业开发,其实光靠爱好者适度野采,本来是抓不完的 了解一下 好文章,拜读了。 华北,山西,蝈蝈多了去了,,,, 了解一下 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