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盒 发表于 2010-6-20 11:01:52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一直是玉器爱好者、收藏家、鉴赏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又一直处于感性的经验观察和鉴别的困扰中,很少有人深入玉材料的结构、成分去分析和鉴别,本文主要分析“沁色”的形成机理与鉴别特征。


泱泱近万年的中国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影响了每一个华夏子孙。伟大的科技史专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赞叹道“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3000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感。”①正因为玉器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崇拜和追逐古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赢利为目的的做旧仿古玉器始于宋代,清代著名学者陈性在他的《玉纪》中记载:“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凿成器皿,以烛光草汁淹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渭之得古法,鉴赏家偶失于辩,或因之获重价焉。”②元、明、清及近代、现代大量的玉器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家在其专著中都有很多很深入的关于玉器做旧仿古的论述。特别晚清、民国以来,由于西洋、东洋列强数次入侵中华神州,大肆抢掠我中华文物宝藏,中国的玉器在海外身价暴涨,于是更促进新一轮空前疯狂的玉器做旧仿古浪潮。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新一轮古玉收藏热潮长时期持续,伴之而来的玉器做旧仿古热潮也长时期持续。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无不仿制,并且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较为鲜明的古玉仿制中心:如辽宁的锦州、鞍山以仿红山文化玉器为主;江苏扬州、苏州和上海以仿良渚文化、商、周、汉、明、清玉器为主;陕西西安以仿齐家文化、夏、商、周、两汉、唐代玉器为主;河南南阳、安徽蚌埠则无所不仿。

上千年的玉器做旧仿古历史,加之现代物理、化学等各种手段的运用,给现今玉器的收藏与鉴别带来了越来越烦难的问题,玉器收藏者、爱好者、鉴定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与考验越来越严峻。因而,认真研究总结玉器的做旧仿古方法,提高鉴别鉴赏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规范玉器市场的发展、提高鉴别队伍的业务素质等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所谓做旧,就是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将新玉器或旧玉器材料处理成古旧玉器的外貌,让人感觉成出土或传世玉器,以牟取暴利。玉器做旧的重要问题是仿“沁色”,沁色是指玉器上的次生色泽,它因古玉长久埋藏在地下,受温度、湿度、酸碱度及周围其他物质的影响而缓慢发生的一种蚀变现象。玉器做旧就是通过用各种物理、化学手段,人工模拟玉器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各种“沁色”,以达到“象古玉”的效果。宋代以来,特别明清以来仿沁色的手法有老提油、新提油、火烧玉、羊玉、狗玉、风玉、梅玉、滷提、叩锈等等,其产生的沁色则称为:土沁、血沁、水银沁、朱砂沁、黑漆古、鸡骨白等等。清代陈性《玉纪》、刘心谣《玉纪补》、民国时期李凤公《玉纪正误》、《玉雅》、刘大同《古玉辩》、蔡可权《辩玉小识》、赵汝珍《古玩指南》等等著作,都对做旧仿古的沁色方法作过研究和介绍。

现代做旧仿古的手法早已 摈弃了上述古人的方法。现代做旧者一般都是综合性地运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来竭力模拟各代玉器的形貌,不少已到达乱真程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出土的大量各代玉器的辉煌成果,不但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提供了极为重要而丰富的物证,同时也为仿古做旧者提供了参照物。有些仿古做旧者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充分分析研究各代古玉的颜色、形制、纹饰、工艺、材料等等特征,从而运用诸如:氢氟酸、硝酸腐蚀法;泥土水高温高压蒸煮法;中药水煮法;茶叶水煮法;烟叶水煮法;染色脱玻化制膜法;三氧化二铁调油高压注入法;三氧化二铁调树脂胶高压注入法等等等等,方法千姿百态,手段日趋高明,随着收藏群体鉴别能力的提高,仿古做旧者的手段变化频率也在加快,技术难度也在提高。然而,无论再高明的手段,仿的终究是仿的,只要掌握玉器的材料特性,工艺特性,结构构造特性,成矿和搬运规律,掌握沁色的成因特征,对仿古做旧的鉴别鉴定并非太难。





我们知道,几千年来的玉器用材以和田玉、岫玉占绝大多数。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占了绝对多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凌家滩文化、龙山文化和夏代、商代玉器中有不少岫玉制品。现代做旧仿古的玉器用料也基本上选用和田玉、岫玉即透闪石玉、蛇纹石玉材料。透闪石和蛇纹石的物理、化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质学特征早已被广大爱玉者所了解。笔者所要特别强调的是,透闪石和蛇纹石的晶体结构特征,即它们都是含水矿物,阳离子Ca2+、Fe 、Mg2+都是活性离子,在土壤中玉器埋藏的酸碱强度不同,容易造成Ca2+、Fe 、Mg2+离子和(OH)1-离子的流失,由表及里,程度不同,因而导致玉器的结构疏松,土壤中的Fe3+渗透进入,形成各种颜色的次生色——沁色,而且在表面往往形成膜状~~胶状的碳酸钙、褐铁矿、高岭石、叶腊石等次生矿物。
玉料颜色的丰富,取决于玉料本身含色素离子Fe2+、Fe3+、Mn2+等的丰富,颜色分原生色和次生色。原生色取决于玉料本身所含色素离子的丰度和价态以及种类;次生色主要有:

(1)、山料中“糖皮”的形成,主要是矿体的裂隙经岩浆残余水的渗透淋滤等作用,一方面岩浆残余水中含有一定浓度的Fe2O3,一方面在水的作用下,玉料本身的FeO转化为Fe2O3,形成厚度不同的褐铁矿膜,而呈现不同颜色的“糖皮”,其特征是厚度较大、颜色如红糖,丰厚饱满,表面积较大,与内部玉肉呈过渡颜色。

(2)、子料中“色皮儿”的各种“秋梨皮”、“枣红皮”等的成因,台北故宫玉器老前辈那志良先生在他的经典著作《玉器通释》(下册)中描述为:“玉子本色本是白的,大水时玉子随流涌出,水落之后,暴露滩间,经风吹日晒,水荡砂磨,玉面生出一层淡赤色的膜来。这种膜,玩玉的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秋梨皮”。③《中国和田玉》中论述“皮色”的形成时认为:“是由于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为三氧化二铁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④其特征是厚度很薄,形态各异,颜色鲜艳,色皮与玉肉呈过渡关系。

玉的“皮色”特征,玉皮是玉矿石经风化分解,经冰川运动、洪水冲刷、搬运、滚圆、磨蚀,搬运至河床中下游后,棱角已圆润,裂纹少,绺裂少,浸色较浅且鲜艳、自然。玉的“皮色”分为色皮、糖皮、石皮三类。色皮、糖皮前段已述,石皮一般都是指山料的外表包裹着的一些围岩,玉料与围岩之间呈过渡关系。石皮的成分多为透闪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蛇纹石化透闪岩等等,其结构有明显差别。

乾隆以前的历朝历代玉器留皮的现象很少,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乾隆、嘉庆以后“把玩玉专尚玉皮”,晚清、民国后玩皮色之风日炙,皮色之价值大增。特别现今市场作伪的皮色子料大行其道,作伪方法有烤皮色、磨皮色、染皮色、滚皮色等等。

无论作伪的皮色还是作伪的沁色,与天然皮色的特征比较是明显的,用肉眼鉴别或辅以放大镜、显微镜并不难区别。

关于古玉受沁的现象,著名学者闻广先生有较系统的研究。闻先生将受沁现象分为三种:

(1)、基本没有外来成份加入的最常见受沁;

(2)、有外来成份加入的受沁;

(3)、非通常条件下生成的鸡骨白与象牙白。

对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象牙白”现象的分析,闻先生的结论是:“矿物的成份并无改变,没有钙的增加,所以不能称作‘钙化’变白的原因主要是堆集密度降低与显微结构变松,由此导致了其中透明度的丧失及退色变白,其原理和同为水(H2O)的固态的冰与雪的差异相似,即冰是因为致密,故而透明且因含有一些杂质而带有一定色调,雪则疏松而呈不透明,且虽含杂质而是白色的。”

笔者除了赞同闻先生的观点外,认为需要补充的是: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象牙白”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透闪石晶体中的结构水(OH)-1,蛇纹石晶体中的结构水(OH)-1和结晶水(H2O),以及阳离子Ca2+、Mg2+的部分流失,导致堆集密度降低、显微结构变松。有时在玉器表面形成膜状的CaO、SiO2(玻璃光)、褐铁矿、叶腊石、蛭石、高岭石等,初上手时,具有以一定程度的滑腻感。

新石器时代至夏代商代出土玉器,大多数玉器都属于晶体粒度较粗,结构较疏松,透明度较低的用料,而且多处于中国东部地区,尤其良诸文化玉器、凌家滩文化玉器在环太湖、巢湖地区。古人绝大多数都沿水而居,因此,在湿润、碱性的土壤中,年代久远,多数受沁程度深且烈,有的甚至腐朽难辨玉色,正如近代学者陈性所述:“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矣”。⑥陈性夸张的口吻描述出土玉器的受沁程度因时间而如“石膏”、“朽骨”、“石灰”、“烂为泥”。其实,并非所有出土玉器都会受沁,一些结构十分致密、没有裂隙、打磨抛光质量好又埋在干燥土壤中的玉器,就几乎不受沁。只是在玉器表面沉淀了一层浅白、浅黄色的“钙华”或壳状、膜状粘土,用手或干布稍作擦拭,便可露出玉肉原色,光泽温润、细腻。





仿古沁色的本质特征是人工染色。清代以来,人工染色的仿旧玉器颜色有:红色、黄色、褐色、烟色、饴(糖)色、灰色、水锈色、黑色等。人工染色的最显著特征为:在裂隙、石性、瑕疵、绺裂处有颜料的不均匀堆积,颜色均匀鲜艳、外深内浅,没有渐进过渡迹象,浮于表面,光泽暗淡。

用作仿古作伪的玉料,大多选用质次价廉的透闪石、蛇纹石,或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产状多为“山流水”;结构多为叶片状变晶交织结构、纤维状斑杂状结构、粒状叶片状交织结构等等。矿物纯度、矿物颗粒细度都比通常的真正的古玉要差很多。

常见的人工染色玉器的鉴别特征:

1、“桔皮状”效应:雕刻、抛光后的产品,放入酸性液体中浸泡若干时间,使之表面腐蚀,产生“白灰皮”——“鸡骨白”。由于透闪石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其断口呈参差状,经细磨、抛光后,应是表面光洁、圆润、平整。但经酸腐蚀处理后,由于表面颗粒不均匀,溶解速度不一,因而形成凹凸不均的“桔皮状”,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而且表面颗粒边界模糊,雕刻线的。特别在有些颗粒较粗的部位,由雕刻引起的崩裂,断面已没有了光泽,棱线也不挺拔、锋利。

2、“斑癣”:雕刻、抛光好的产品,涂上氢氧化钠,包裹上石灰(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再放入锯末或其他介质中焖烧若干时间,使玉件在还原条件下表面失水疏松,从而产生“白灰皮”——“鸡骨白”。这种玉件,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腐蚀程度不均匀,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癣状、斑状”色差明显的“鸡骨白”,雕刻轨迹随着受腐蚀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时明时暗,受腐蚀程度越强的部位,颜色越浅,质地越疏松。

3、“牛毛纹”、“血丝纹”:将雕刻、抛光好的玉件经“白灰皮”处理后,加热产生像“牛毛”、“血管”等一样的细小裂纹、裂隙,再放入调有一定浓度的溶液里(牛毛纹用氧化铁溶液、血丝纹用氧化锰溶液)淬浸。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裂纹深浅大小均匀,裂隙中的颜料沉淀物深浅大小也均匀,较大裂隙中透光观察,里、外部位颜色没有过渡变化。如果将整个物件放入二碘甲烷溶液里观察,则牛毛纹、血丝纹现象更为清晰。牛毛纹、血丝纹现象很强的玉件,折射率也有明显增大(1.62-1.63)。天然的和田玉(透闪石)用分光镜测光谱时,青玉、青白玉有437nm吸收线,碧玉在628nm左右也有时能见吸收线,白玉的分光光谱吸收线无特征,浅绿、深绿的蛇纹石玉在437nm也有吸收线;而染色的牛毛纹、血丝纹等则在650nm、684nm、686nm等处有强吸收线或吸收带。

4、“玻璃光”:天然透闪石抛光后应是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古玉受沁出土时,表层有的有一些“钙华膜”或“玉髓膜”,在瞬时与空气接触后失水氧化为一层具有“玻璃光泽”的薄膜,玉件呈现出温润晶莹之感。仿旧作伪者为了模仿此效果,往往在作伪处理过的玉件上用环氧树脂、“水玻璃”、二丁脂、硅酸铝溶液、磷苯二甲酸、乙二胺等配制后涂抹,再用中温烘干,打磨、抛光,使之产生“玻璃光”。有经验的鉴定者用放大镜、显微镜细致观察时可见:

a、“玻璃光”属于假玻璃光泽,应为树脂光泽或腊状光泽;

b、有流纹状效应,涂料涂抹时厚薄不均;

c、有“毛细管”状或龟纹状浅裂纹,而这些裂纹浮于表面,不与晶体交接;
d、与“玉肉”—晶粒间有一定的色差;

e、由于硬度低,表面划痕常见。有些“玻璃光”是用腊涂抹的,上述现象更明显。

5、色斑:玉件上颜色呈斑状、团块状,此现象有以下两类成因:

a、褪色法:选用有色料:青黄料、糖黄料等岫岩河磨料玉料或新疆和阗玉山料(蛇纹石化透闪石岩、大理石化透闪石岩等),雕刻抛光好玉件后,用腊将玉件局部封隔,再入酸液处理做石灰皮,酸腐蚀后取出将腊烤化,方又露出原色。此方法极易蒙蔽收藏鉴赏者,因为这些色斑是原生色,大多数人容易放松警惕。其实,在放大镜下或显微镜下,原生色与被腐蚀褪色部位有很明显突变现象:晶粒自形完整程度、晶隙的干净程度、晶体边缘的棱角圆润程度、色调色泽的自然程度等等都有很大差别。

b、加色法:选用浅色、粒粗的新疆和阗玉山料、山流水料或青灰俄料、灰白青海料等,雕刻、抛光后,用酸蚀法做石灰皮后,再用腊封局部,留下空白部位加染色剂染色,做仿沁色。加色部位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是很容易观察的,现象与前述相同。重要的是要有认真比色的意识,要有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的知识和习惯。





玉器的“沁色”问题是古玉鉴定与收藏鉴赏的一个重要项目,千百年来,方法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不是加色就是褪色。一代又一代的鉴藏家中,总有不少人被“器型”、“纹饰”、“文化类型”乃至传说故事等所蒙蔽而忘却或忽视了对“沁色”的呈色机理研究。从科学鉴定的角度,“沁色”的鉴别与判断并不很困难,只要结合宝石鉴定的常规方法与仪器,基本可以解决问题。无论是天然沁色还是人工染色,其着色的色素离子不外乎Fe+2、Fe+3、Mn+2、Co+3、Ni+3等,而且都是机械混入于裂纹、裂隙、晶隙、晶粒空洞处等,通过放大镜、显微镜等不难观察。对于一般的收藏、鉴赏者而言,困难的是对放大镜、显微镜下观察什么现象,运用什么知识去解释现象;天然沁色在放大镜、显微镜下特征是什么样的等等没有感性认识,因而也就无法对比。而且,用放大镜、显微镜可以观察:抛光、打磨、雕刻、钻孔等等的轨迹和方向,甚至可以推测工具与辅料的使用情况。然而,前提是要了解各种工具与辅料、各种工序与方法的基本情况。

笔者亲历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收藏家高价求得一件“良渚玉琮”,这位收藏家介绍的故事十分传奇,仿佛该玉真正的出土于浙江良渚文化遗址中。从器型、沁色、纹饰、雕工等方面分析,数位良渚文化玉器经验丰富的专家和考古学者都认为“很像良渚的东西”。笔者上手观察后,认真用显微镜细致观察,发现以下现象:

a、石灰皮(鸡骨白)明显用强酸腐蚀,“桔皮状效应”明显,晶粒溶蚀严重,表面疏松,用钢针剔开新鲜面也无光泽。

B、琮的内腔钻孔、内孔壁可见清晰均匀的同心圆状轨迹,上下一致、深浅一致、宽窄一致、方向一致等,表明是用电动工具高转速运动打孔的。

c、在一些裂纹较粗的部位和晶隙较粗部位,有浅绿色的氧化铈、氧化铝等打磨粉和抛光膏残留,有抛光、打磨所产生的灰黑色泥状粉末残留。

d、在裂隙中、裂隙面上有深褐—深黄的沁色,明显为人工染色。

这几点现象指给收藏家看后,收藏家大呼上当。

所以,笔者认为:研究玉器沁色应从玉器沁色本身去研究其形成的环境与方法,去寻找支持结论的依据,而不仅仅是凭经验、文化类型、造型等等去联想、去下结论。

先师傅升如先生曾对笔者说过:“什么都能仿,就是时间不能仿”。这句教诲应是古玉器鉴定的有力武器。通常人工染色玉器,其沁色的原料要么用有机染料,要么用无机染料。有机染料色泽明亮鲜艳,形状呈聚合状,边界清晰;无机染料色泽暗淡沉闷,形状呈发散状,边界模糊。人工沁色通常成份单纯,不像天然沁色那样成份复杂,色彩丰富,色调变化差异大。

天然沁色的显著特征是时间——在时间的轨道上留下的自然痕迹:

1、玉器表层有层状堆积物,堆积物的组份有粘土、氧化铁等胶状物,成份不均,粒度不均,厚度不均,颜色不均。

2、玉器表层有有机碳物质,有机碳物质在表层及其孔洞中密集,有的呈点状、线状,有的成团块状、片状等,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生物质渗入、堆积在表面。

3、不同的土壤湿度条件下受沁的程度不同(近人刘子芬在其《古玉考》中将不同区域的土壤条件分为“西土”、“中土”、“南土” ⑦),有时同一件玉件,由于位置的湿度不同而风化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沁色。

真正的古玉沁色以“五色沁为贵”、“以透为贵”,⑧也就是颜色丰富自然,沁色深入玉矿物结构内部,色泽温润,色调俏艳。人工染色的仿沁与之相比较则有明显差别。





本文强调的是对玉器“沁色”的天然与人工的“真伪”“鉴别”槪念。宝石学中用“鉴定”概念,运用仪器设备和专门的学识与技能对被测物品进行材料性质的科学“判定”。玉器用“鉴别”的概念是在对玉器材料性质已有判定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工艺的“时代”概念及其“真伪”进行“鉴赏、考证与区别”。由于这种“鉴别”缺乏明晰的、标准的、具有可重复性、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法,所以目前还只能以“符合科学原理、符合逻辑”,以事实为依据,以“合理”为前提的鉴赏、区别的“意见性”结论。玉器沁色的鉴别是对玉器年代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玉器材料的鉴定与分级已经不是太难,玉器沁色的鉴别则相对难些,对玉器沁色的价值分类是十分困难的,没有统一的认识,作执业的鉴别与评估风险很大。⑨希望有志于玉器研究的同仁们多作些思考,以达成某些共识,共同防范风险,提高技术水平与认识水平。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发展,玉器的“仿”、“伪”技术也在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掌握更丰富的更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提高鉴定、鉴别能力,是目前玉器界同仁共同的重要任务。

老彼得 发表于 2010-6-20 12:19:43

八老辛苦,好帖,学习长见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鬼工老范 发表于 2010-6-20 20:56:19

来学习了。。。

晓庄 发表于 2010-6-20 23:01:22

八老辛苦了 太感谢有这样的知识贴了。。。

huangzx 发表于 2010-6-21 13:24:15

学习了。

晋京者 发表于 2010-6-21 17:21:39


集大成之帖认真拜读学习了,八老辛苦。
玉器仿古始于宋,后仿前分两类:其一,慕古,追摹前人前器,乾隆达到顶峰。其二,以牟利为目的,十分怕人,多少名家玩家翻车饮恨,致使常人高古高沁不敢染指。从拍卖纪录看,高古价相对不高,可见一斑。----玩友少碰为佳。

攻玉生 发表于 2010-6-21 19:26:34

谢谢八老,学习了。

北极光 发表于 2010-6-21 21:55:55

学习了,谢谢!!

小女拧 发表于 2010-6-25 21:56:26

谢谢八老的帖子
学习了

八音盒 发表于 2010-6-28 22:57:00

谢谢大家支持鼓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古玉沁色与做旧仿古的鉴别